第200頁(第1/2 頁)
數年的時光恍然在眼前翻過,才發覺原來曾經那些舉步並行的日子原來是那麼幸福。
他凝眸望著眼前的人,一刻也捨不得眨眼,好像他一挪開視線,他就會從自己眼前消失不見。
吳議卻沒有立即回答他的話。
他坐到桌旁,就著昏昏燈火,揮筆寫下一個在心中醞釀已久的方子。
接著,才把方子遞給了李璟:&ldo;你替我保管好這個方子,等我入大理寺獄之後,一定會有用得上的時候。&rdo;
李璟接過方子匆匆瀏覽一遍,竟然是麻醉散的方子之中又添了半夏、膽南星等幾味藥材,瞧著不像治病救人的方子,倒像是……
心念電轉間,已明白過來吳議的用意。
他鄭重地收好這紙薄薄的藥方,像是收起一張千金貴重的票據,而壓在上面的,就是師父的性命。
‐‐
幾日過後,大理寺獄的人果然就來&ldo;請&rdo;吳議過去,說是有人揭發了一件積年舊案,需要吳議作為證人配合調查,佐以證言。
而負責調查此案的,果然如張漪所言,正是當今大理寺卿狄仁傑狄公。
這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並沒有像後世的電視劇之中塑造得那麼英俊瀟灑、風姿過人,甚至可以說得上相貌平平,泯然於眾,自眼角一叢叢蔓延出來的細紋爬滿了整個臉頰,使他看上去稍顯疲憊,但那雙黑白分明的眼睛卻依然精神奕奕,昭顯出一股不同尋常的熱情。
他就是憑藉這股近乎于堅毅的熱情,一年之中審理了大批擠壓的案件,涉事人員超過一萬七千,而竟然沒有一個人喊冤喊屈。
如今擺在他眼前的案子,偏巧是一樁難以斷絕的懸案。
被害的人已經故去多年,元兇也早就化為一具枯骨,唯一留在世上能夠張口說話的活人,就只剩下眼下這個眉目清朗、神情淡泊的年輕人。
其實早在今日之前,就有一前一後兩人造訪了大理寺獄,一位是當今太子賓客張文瓘長子張漪,而另一位則是尚書省官員周興。
對於這件沉底數年,而今才重新浮出水面的懸案,他們二人則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張漪認為是天后意欲除去和自己有宿怨的老臣李勣,而周興卻以為是當今的太子李賢要拔除孝敬皇帝的黨羽。
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確信不疑當初下毒謀害貞武將軍的元兇就是謀害過太子李弘的太醫博士張起仁,這兩件案子彼此呼應,似乎也在暗示著當初孝敬皇帝被害一案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和其他聞風而動、作壁上觀的官員一樣,狄仁傑心中也有一個疑問。
那就是幕後之人究竟是誰?
對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吳議的回答也只有一個。
‐‐&ldo;不知道&rdo;。
狄仁傑一寸寸扶著長須,似乎想從中整理出千頭萬緒:&ldo;你當日也曾隨張起仁出入貞武將軍府中,難道他的詭計,你全然沒有察覺到嗎?&rdo;
吳議不由苦笑:&ldo;如果詭計能那麼容易被人察覺出來,那就不是詭計了,何況用尋骨風下毒本是積年累月的功夫,如果不用心在上面,實在難以洞破其中的秘密。此事……的確是下官的疏漏。&rdo;
狄仁傑又問:&ldo;可老夫聽說你為張起仁一手提拔,與之過從甚密,甚至差點成了他門下的學生,他就沒有告訴過你此事嗎?&rdo;
吳議唯有坦然作答:&ldo;下官當日不過是個連書都沒讀過的小小生徒,試問張起仁又怎麼會把這樣驚天的秘密透露給這樣一個素不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