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浮馬行(9)(第4/5 頁)
賞景。”
張含緩緩點頭,然後若有所思:“其實,既見大河懸日,又見陛下臨百萬之眾,臣是有個想法的,但臣沒有半點軍事經驗,唯恐說的不好、不對。”
“無妨,你說說看。”聖人一邊應聲,一邊停下了折返回席間的步伐。
“陛下。”小張相公認真以對。“臣聽說,當年白帝爺自蜀中出兵,興復中原,大軍自漢中至南陽,順著漢水綿延不斷,旌旗遮蔽山野,宛如真龍巡視……現在,陛下何妨將三十萬大軍分為三十二軍,每天派遣一軍出發,每軍相距三十里,旌旗相望,金鼓相聞,首尾相連,足足千里不斷,宛若大河;而陛下率內侍、宮人、近衛,自後督師,宛若大日凌空……如此,才是我大魏出師該有的盛況。”
下方諸多文武,少部分茫然一時,大部分面面相覷。
而皇帝怔了一下,卻當即拊掌大笑:“朕怎麼沒想到?這事情張相公能做嗎?”
“行軍打仗臣不行,但統籌安排,做個發兵的文書,卻正是臣的本職。”張含趕緊應聲。
聽到這裡,已經七八年不在朝中的右翊衛大將軍於叔文再也忍受不住,當場出列行禮,懇切進諫:“陛下不可……百萬之眾彙集,憑空待下去,耗費錢糧無數不說,關鍵是軍心也在一日日渙散,若是按照這般進軍,豈不是要足足花一個月的時間來啟程,而且還要在登州再行集結?到時候必然麻煩無數。”
聖人當場色變,但似乎是意識到軍事角度確實不妥,卻沒有直接反駁,而是冷冷追問了其中一句:“什麼叫軍心也在一日日渙散?”
“陛下。”於叔文似乎也察覺到了聖人的語氣,趕緊解釋。“臣不敢隱瞞,臣與司馬相公一併奉旨掌握大軍庶務,這些日子計量清楚……逃人實在是太多,從民夫到屯軍,乃至於部分上五軍所屬……根本約束不住。”
“慈不掌軍,士卒逃散,便該嚴刑處置,身為大將,如何使軍心渙散,還來嘀咕別人的進言?”皇帝語氣愈發不耐,但很顯然,他無法否定對方的軍事意見,居然也就是不耐與呵斥而已。“你既然進言,可有相當的好主意?”
我有個鬼!
於叔文心中無語,卻只能下拜行禮,自稱慚愧。
“你們這些人,有的剛剛自外鎮過來,不曉得朕的性情,朕這個人素來不喜歡諫言,若要說朕哪裡不對,便該有更好的主意,只是滿口無用的廢話,豈不是沽名求譽,空口來言?”皇帝見狀,儼然更加氣結,卻是又說出了一番苦口婆心的道理來。
不得不說,張行在半遠不遠處聽著,居然覺得還挺有道理。
至於當朝名將,據說是逼近宗師修為的於叔文,卻只能低頭俯身不起,唯獨其人氣喘吁吁,絲毫不做遮掩,也是引得小山上氣氛緊張起來。
“既然這般,可有誰有什麼好主意嗎?”聖人似乎是察覺到什麼,但只是假裝沒聽到,反而追問其他文武。
“臣有一個方略,不知道能不能符合陛下心意。”司馬長纓忽然開口了。
“說來。”皇帝立即應聲。
“臣以為,何妨仿效當日受降城的軍城,結一個大大的軍城?”司馬長纓趕緊解說。“將大軍結成分成河南河北,結成兩三個方陣,比如河南御駕這裡,便每面四萬兵,四面向外防禦,御駕和宮人、百官以及騎兵都在方陣內部……這樣,既可以彰顯聖人威儀,也可以使大軍即日啟程,不再耽誤進軍時日,還能有效預防逃人。”
眾人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樣很可能會踐踏青苗,卻被其他人迅速駁斥,如果只踐踏軍城當路的青苗,那簡直是行軍之典範……事實上,這樣做反而能減少對沿途城鎮鄉土的破壞。
也有人說,這樣有個大大的好處,奶遇到突襲時,非常方便應對,但立即又有人嘲諷,光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