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2/2 頁)
就過過嘴癮罷了,剩餘價值理論也就用來批判一下萬惡的資本主義罷了,你還很傻很天真把它當真了?
然而,王陽明首場就出這樣的題是頗具深意的。
對比宋儒裡的理學代表朱熹和心學代表陸九淵不難發現,理學的要求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外在事物歸納總結得多了,經驗值攢夠,你就升級了。
那麼,這種從外向內的修身路數到底有什麼問題?
很簡單,因為格到什麼程度才能升級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於是就出現了心與理無法合一的問題。這就跟天天提&ldo;保持黨員先進性&rdo;一樣,你就是說破了嘴,也有人當耳旁風,心、理終判為二。
於是,朱熹自認為很紮實的學問在陸九淵看來都是虛的。九淵同學早就說了,小朱啊,你那套理論都是&ldo;歧出和假借&rdo;,支離而空洞,是&ldo;道問學&rdo;,於身心性命無關,最多也就成個專家學者,對學術文化有所貢獻,而於道德踐履、成聖成賢沒什麼鳥關係。
陸九淵認為成聖之學是內在的感悟,是人格的完成和踐履,由內而外,達到與天地合德同萬物一體的境界,而與知識多寡、學問深淺並無直接聯絡,這也是後來王陽明&ldo;人人皆可成聖&rdo;的由來。
一言以蔽之,理學與心學的區別就是&ldo;為學&rdo;和&ldo;為道&rdo;的區別。
朱陸之爭從&ldo;鵝湖之會&rdo;始,終二人一生。幾百年後,理學因官方的吹捧而成為顯學,但問題終於慢慢顯現出來。
三個理學達人
原儒並不反對追求利益,《中庸》裡也有&ldo;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rdo;的語句。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