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5 頁)
米的網站並無多少出奇,唯一出奇的是創辦人葉仁浩正是中華網的CEO葉克勇的兒子。葉仁浩1979年生於美國,是典型的ABC 。16歲受網景上市的刺激而開始創業,但很快失敗又投靠自己的父親,不過,在1999年夏天,葉仁浩與中華網的同事包雲和包雲的朋友香港投資銀行的朱賀華一起創辦多來米,採取併購熱門個人站長的方式意圖擠入門戶大戰的陽光道,不過,多來米選擇的門戶道路實在是太擠,它到來的時間也太晚,因此,最終的結局是在2001年3月賣給了lycos(來科思), lycos當時的負責人麥京慶前文在1998年世界盃與網際網路的段落中曾經提及過,他也是葉克勇的老下屬,轉了一圈,小葉同學還是沒出父親的手掌心。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網上市,是中國網際網路的一件大事,可以媲美1995年網景的上市,不僅引領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一次集體上市浪潮,也吸引了諸多創業者投身網際網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希望用自己的群體行為喊出中國可以富的有為青年們來說,中華網的成功刺激了足夠多的人。
那些張朝陽的同學們
受中華網的刺激的創業者中以海歸居多,如果說,海歸張朝陽和搜狐的巨大示範效應讓這些人只是有所心動的話,那麼,商人葉克勇中華網的巨大成功讓他們需要立刻行動起來,當然更重要是那些想在中國網際網路市場獲取一杯羹的資本推手們,他們此時還是習慣尋找能講英語,多少也通曉國際化規則和商務經驗的海歸一起進行合作。
1966年生,當時只有23歲的周雲帆就是其中的一個。這一年的秋天,周雲帆走進中關村,同行者中有他在美國結識的楊寧和陳一舟。周雲帆在北京長大,又曾在清華大學讀書,對這裡很熟悉。他們剛剛籌得了20萬美金的啟動資金,決定回國創業,他們首先要做的是找個創業場所,順便再看能否找點幫手。
周雲帆決定到母校清華大學去碰碰運氣。他帶著兩個夥伴走進九號樓,沿著樓道逐戶敲門,很容易地找到幾個計算機系的學生,自我介紹當年也曾住在這個樓裡,後來去讀斯坦福,現在回來創業,當場把學生們說得熱血沸騰。每到晚上,清華大學九號樓的學生們就會結伴而來,大家擠在一起搭起網站構架,按小時領取報酬——如果你每週工作20時,就能拿到大約1000塊。
他們悄悄開張,調門很低。一年以後“chinaren”火爆起來,見多識廣的中關村才漸漸知道這幾個人的來路。他們都是留學生,全都來自美國矽谷的斯坦福大學。楊寧最小,22歲。陳一舟最大,28歲。三個人聯合創辦,各管一攤。這是網路時代的一代新人。網路的發展有多快,他們的行動就有多快。此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全是“海歸”。
1999年9 月,唐海松在上海創辦億唐公司。唐海松從美國回來,根子上其實正是受楊致遠們一夜暴富的影響,唐最愛講的故事也包括中華網的一夜致富。他和夥伴們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美國名牌大學畢業生,他們辦的那家叫億唐的網站被定義為“明黃一代”的時尚工廠。“網路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過去你要切入一個市場需要長時間,現在只要找到最合適的點,將迅速入市。”唐海松說,網路的機會不可錯失,他希望能先從網站開始,把自己的事業辦成像索尼那樣不斷尋夢的歷程。憑著這樣的團隊和模式,億唐輕易拿到了美國人450萬美元的一期投資和4300萬美元的二期投資。
與億唐差不多同時崛起的還有後來紅極一時的e國。當時e國老總張永青博士也是個海歸。張永青的公司和著名的微軟中國公司當時在同一個樓裡面,只是微軟佔了臨街的一面,張永青則蜷在另一面,但這並不妨礙張永青坐在很舒服的老闆椅上和人交流:“為什麼回國?有一天我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