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5 頁)
用相互排除原則,假定這未知的新詞,是指這個物體的某一部分。
(2)獲得語法
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認為,兒童一出生就具有幫助他們理解和產生語言的心理結構。兒童在缺乏很好的輸入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獲得完整的語法結構。
兒童在學習某種特定語言時利用了先天制約機制。丹?斯洛賓(Dan Slobin)把這些機制定義為構成兒童語言運用能力(language…making capacity)的一系列操作原則:兒童必須記住詞出現的順序與其意義之間的關係。
處於雙詞階段的兒童已經獲得了某些有關英語語法的知識。操作原則使得他們能夠發現,詞序在英語中很重要。
擴充的操作原則,這個原則要求兒童使用同一個意義單位,即詞素,來表達同一個概念。這些概念的例子包括所有格、過去式和連續行為。
過度泛化(orerrgulazization)的錯誤:兒童首先使用正確的動詞形式,但當他們學會動詞的一般性原則以後,他們就把這個規則擴充套件到這個規則的例外動詞身上。
四、畢生社會性發展
社會性發展(social development):即個別的社會交往和預期在一生中是如何變化的。
1、艾裡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艾瑞克?艾裡克森(Erik Erikson)提出個體必須成功地透過一系列的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psychosocial stages),每個發展階段都會出現一個主要衝突或危機。人的一生有8個發展階段。雖然每個危機不會完全消失,但如果個體想要成功應對後面發展階段的衝突的話,就需要在特定的階段充分地解決這個主要危機。
大致年齡 危機 充分解決 不充分解決 0…1。5 信任對不信任 基本信任感 不安全感、焦慮 1。5…3 自主對自我懷疑 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體、做某些事情 感到無法完全控制事情 3…6 主動對內就 相信自己是發起者、創造者 感到自己沒有價值 6…青春期 勤奮對自卑 豐富的社會技能和認知能力 缺乏自信心,有失敗感 青春期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自我認同感形成,明白自己是誰、接受並欣賞自己 感到自己是充滿混亂的、變化不定的,不清楚自己是誰 成年早期 親密對疏離 有能力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需要承諾的關係 感到孤獨、隔絕;否認需要親密感 成年中期 再生力對停滯 更關注家庭、社會和後代 過分自我關注,缺乏未來的定向 成年晚期 自我實現與失望 完善感,對自己的一生感到滿足 感到無用、沮喪 2、兒童期的社會性發展
社會化(socialization):在此過程中個體的行為模式、價值、標準、技巧、態度和動機被塑造符合特定社會認同的要求。家庭是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化塑造者和調節者。
(1)依戀
依戀(attachment):社會性發展始於的嬰兒與父母或其他主要看護人建立起來的強烈的、緊密的、持久的社會——情感聯絡。
John Bowlby認為,嬰兒會與那些對他的訊號進行持續和適當反應的人形成依戀。
某些物種的幼兒第一次看到或者聽到的移動物體自動地產生印刻。在發展的一個關鍵時刻,迅速發生,而且很難被修改。
Mary Ainsworth及其同事發明的陌生情境試驗是被最廣泛使用的測評依戀的方法之一。
依戀的三個基本型別(Ainsworth et al。。 1978):
安全依戀型:兒童在母親離開房間時顯得憂傷;在母親回來後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