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第四十六章(第1/4 頁)
談起張說與張九齡的淵源, 那要追溯到將近二十年前。那時還是武皇末年, 張九齡剛剛及第入官場,張說也並非是宰輔。二人當時就因文章才情互相吸引,彼此看好。及至後來, 張說發跡,對張九齡也是頗為提攜看重。此後, 二張仕途均有波折,但始終未曾斷了聯絡。兩家雖都姓張, 但本不是一家人。不過在開元十年, 二張結拜為同宗兄弟,從此親如一家。張說是張九齡同宗大兄,因而張若菡喚他一聲“道濟世伯”。
結為同宗後, 張九齡次年就被擢升為中書舍人。但是到了十四年, 卻因張說罷相而被牽連,貶出長安城, 重又回了嶺南。
張若菡對這位世伯, 其實感情還是比較複雜的。感謝他能提攜父親,但是又多少會怨恨他牽連了父親。此外,這位世伯確實有些做法讓她不甚滿意,比如縱容親屬、奴僕賣官鬻爵,大肆斂財, 這都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張若菡能理解,這是他自保的手段。最終,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但是不論如何, 張若菡還是相當尊敬他的,他對自己一家人恩高情重,實難相卻。
“蓮婢為何會在此處?”
“若菡此番是替晉國公主出行,入天下寺廟拜佛祈願,第一站選得是硤州玉泉寺,那裡是師尊客座之處。臨走時,恰逢沈司直等人也要前往荊楚之地,便一道同行。”張若菡回答道。
“哦?晉國公主?蓮婢可是成了公主府的巡禮女官?”
“正是。”
張說捻鬚,沉吟片刻,嘆道:
“也好,你是該多出來走動走動,莫要在長安城中憋壞了。”
瞧著張若菡未答話,張說似乎有些難以啟齒,但還是隱晦地詢問道:
“公主可還是對你……”
“世伯不必擔心,無論公主多麼堅持,此事是決不可能成的,天家不願、我張家不願,我也不願,只有她一廂情願,也沒有任何的意義。”張若菡平靜回答道。
張說嘆了口氣,點點頭。
“蓮婢啊,世伯人老了,很多事都想開了。我與你父親一樣,是不願強迫你的。但這麼多年來,我們最擔憂的是你會孤老終生,如此,就太讓親者痛了。你是多麼好的一個孩子,總該有個人珍惜疼愛你,相伴你終老。你若能解開心結,就早日尋個願意疼你的好人家嫁了罷。”
“多謝世伯關懷,只是若菡心意已決。若菡現在過得很好,相信到老後,也會舒心暢然。”張若菡清風明月般的淡泊笑容,使張說想要再勸,卻無法開口了。
他收起心思,問起了張九齡的近況,轉移了話題。
二人在艙門處談了一會兒,外面甲板上的沈綏帶著忽陀入船艙而來。四人在艙門口見禮,沈綏向張說見禮時,餘光一直在看張若菡,她面上平靜如常,但沈綏卻察覺到她心緒的細膩變化。此刻的她有些緊張,又有些陰鬱,情緒並不高。
沈綏很清楚張說與張若菡的關係,也對此二人在船中相遇早有預見。只是她沒想到他們竟會站在艙門處交談,這似乎是偶遇的場面,而並非她所設想的,是張若菡主動去拜訪張說。
若是偶遇,張若菡或許是正打算上甲板,否則也不會身處此間。她身邊也沒有帶著無涯,只有她一人,這是要做什麼?
沈綏心中冒出一個猜想,思緒起落間,張說卻已經對她說話了,他語調和藹,笑問道:
“伯昭可曾婚配?”
沈綏挑了下眉,道:
“末學尚未娶親。”
“可有婚約在身?”
“不曾有。”
“今年多大了?”
“二十有七。”
“年紀也不輕了,是該娶妻了。”
這什麼情況?沈綏一頭霧水。她下意識看了張若菡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