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1/3 頁)
《考工記》在測定影時,已注意到&ldo;水地以縣,置以縣&rdo;。地要平,表標要豎直,這樣測到的影對方位的準確測定才有效。《墨經》進一步研究了光、物、影之間的關係,研究了表標同光源、及地面相對位置的變化而引起杆影的變化。&ldo;景不綻,說在改為。&rdo; 表杆不動,從日出到日入,標影的位置自西向東移動。這種移動是由於光源(太陽)移動而得到的不同位置的標影,而不是標影本身的移動,說明墨子對表標同光源相對位置及成影位置關係已有認識。&ldo;景,光至景亡。若在,盡古息。&rdo; 說明瞭光、物、影之間的關係,影的產生是光被物遮蔽的結果。&ldo;景之小大,說在杝正遠近。&rdo; 是斜的意思。同一物與成影面的正斜角度有關,即光源線與成影面的角度有關,也同光源與物的遠近距離有關。《墨經》對光影關係的深入認識和測影的實踐有密切的聯絡,並且進一步從對自然光的觀測深入到對人工光源的觀測,這實際上已孕育了墨子進行科學實驗的萌芽,如對小孔成像的觀測。
《考工記》有四處記載了水的浮力在實際生產中的作用。其一,&ldo;作舟以行水&rdo;。 其二,&ldo;揉輻必齊,平沈必均&rdo;,&ldo;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rdo;。 其三,&ldo;水之,以辨其陰陽,夾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rdo;。 其四,&ldo;改煎金錫則不耗,不耗然後權之,權之然後準之,準之然後量之,量之以為鬴&rdo;。
第一處的記載說明瞭對水的浮力存在的認識。第二處的記載說明瞭根據車輪各部分在水中浮沉的情況,判斷車輻,車輪各部分質量分佈是否均勻。質量分佈均勻,車輪、車輻就比較堅固,在受力時,不致因為質量分佈的不均勻,而易在某處破裂折斷。對物體質量分佈與負力之間的關係這一現象,《墨經》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ldo;輕重而發絕,不均也。均,其絕也莫絕。&rdo; 指出物體所以受力而斷,是因為物體質量分佈有不均之處。頭髮雖細,如果質量分佈處處均勻,則懸重物而不斷,所謂&ldo;髮引千鈞,勢至等也&rdo;, &ldo;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rdo;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處的記載說明,透過箭桿各部分的質量之比(&ldo;夾其陰陽,以設其比&rdo;),根據箭桿各部分質量的差別,再決定裝置羽毛的多少(&ldo;以設其羽&rdo;)。這樣,才能避免&ldo;羽豐則遲,羽殺則趮&rdo;,達到&ldo;雖在疾風,亦弗之能憚之矣&rdo;,使箭矢保持飛行的穩定性。第四處記載說明,《考工記》已認識到同一重量的同一物質,不管其形狀如何,它的體積應是一樣的。&ldo;改煎金錫則不耗&rdo;是說青銅合金煉至精純而沒有雜質。權之,是說稱出規定重量的青銅合金。準之,是說以水測度青銅合金的體積是符合規定。量之,是說將其澆鑄為鬴 這樣製成的鬴,其容量都符合規定的標準。《考工記》記載的這個方法和阿基米德用水測定皇冠的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利用具有相同重量的同一物質,其排開水的體積應是相同的這一道理。對這一現象的認識是發現浮力定律的基礎。
《墨經》對《考工記》記載的浮力現象作了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認為,&ldo;形之大,其沉淺也,說在具。&rdo; &ldo;形,沉形之衡也,則沉淺,非形淺也。若易五之一。&ldo; 物體大,在水中下沉較淺,原因在於物體受到的水的浮力和物體本身重量相平衡。物體浸入水的那部分重量與水對這部分的浮力之比是1:5可能從外表觀測,看到一塊規則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是整塊物體的1/5 由此推測,這塊物體的重量和其五分之一體積所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