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小鎮紀事-幫派戰爭之後(2)(第1/2 頁)
一個月後。
小鎮管理人群體與中部稅務諮詢公司開始全面合作。
新任鎮長代表管理群體,經理代表公司,血狼代表普通鎮民。
他們三方公開簽訂了合作條約。
在條約生效的期間之內,中部稅務諮詢公司將代表小鎮,向鎮民以及外來商隊依法收稅,小鎮將不再對個體和公司收稅,而是將這一部分事務委託給中部稅務諮詢公司進行統一規劃。
新稅制是比例徵稅,小鎮管理人們也不知道應該收多少,經過一系列談判,最終決定讓稅務公司自己來收,小鎮方面僅負責監管。
條約中規定,稅務公司第一年的徵稅將會作為基數,對今後小鎮的稅收規模有指導性意義。
徵稅徵多少,多徵稅還是少徵稅,這都是有講究的。
以幾十年前對聯邦管理部門的第一次資產重組為歷史經驗,就可以發現,當時的聯邦企業普遍透過增加公司營收從而推高公司價值,進一步在重組過程中提升競爭力。
而在本次稅制改革中,聯邦州政府就相當於過去重組中的聯邦企業。
它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利益來決定徵稅基準的多少,多方勢力糾纏在一起,十分複雜。
首先看訴求最明確,且力量最強大的兩方勢力。
莊聖高階軍官是稅制改革的推動者,他的目標當然是儘可能地推高稅收總量。
普通民眾,也就是被徵稅群體,他們的目標自然是少交稅,越少越好。
夾在兩者之間的還有四方勢力。
從上到下,分別是稅務警察部門,聯邦州政府,基層管理人,以及不在體系之中,效忠於莊聖高階軍官的混血派。
毫無疑問,稅務警察部門以推高稅收總量為第一優先順序。
聯邦州政府要曖昧得多,當前在任的地區管理人有推動力推高稅收總量,於公可以補充政府財政,緩解經濟困難,於私可以給高階管理人群體提供政績,增加他們‘進步’的機率。
但與此同時,聯邦州政府也有壓低稅收總量的動力,道理很簡單,把「星聯邦」比作一個大公司,那聯邦州政府就相當於一個個業務部門,他們每年都需要完成一定的業績(kpi),這個業績中的最大頭就是稅收。
在以前的稅制體系下,業績要求由上級指定,沒有選擇的空間,但在現在,聯邦州政府竟然獲得了一次難得的,可以自己為自己制定業績要求的機會!
第一年的稅務總量重中之重,按照莊聖高階軍官制定的稅收法律,今後的稅收任務就是在第一年的基數之上逐步增長。
如果第一年收稅收多了,那後面幾年的業績壓力就會變大,如果收少了,領導們沒法向上級交差。
如何在兩者之間選擇一個平衡點,需要很深厚的功力。
基層管理人方面則傾向於少收稅,收稅收多了,未來就很難繼續保持業績增長,而且他們距離基層民眾很近,暴力征收重稅會激化他們與民眾的衝突,這是很不智的。
混血派方面是這些勢力中最混沌的一派,再細分下去,又可以分成很多派,它們的訴求又各不相同。
小鎮上的中部稅務諮詢公司就是混血派中最龐大的一派。
稅務公司的最大訴求與徵稅多少無關,它要的是‘紮根’,混血派在這一輪行動中,意圖將自己的觸手伸向中部世界群的最基層,取代過往的武裝幫派。
為此,稅務公司們與基層貴族們開展了廣泛的合作,以血狼為典型的一大批地方鄉紳們與稅務公司開展合作。
血狼利用他在鎮民群體內的威信,幫助稅務公司徵稅,而稅務公司會給血狼分成,這筆錢雖然比不上他以前當幫派大哥時的收入,但相差的不算大,對於現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