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2/3 頁)
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這個缺憾的世界裡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永無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惱或者忙得忘記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勞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不快樂,而一生卻已經過去了。
快樂的人生是從接受缺憾開始的,接受一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學會說:&ldo;我不再需要什麼,我很滿意。&rdo;
不要以為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掌握更多的才藝技能,從而成為一個更美麗、更圓熟、更富有、更令眾人羨慕的人。不是這樣的。
很多時候,我們恰恰需要做減法。心思單純,生活簡單就很好。
仔細觀察,我們深深執著的人、事物、狀態等一切,沒有一樣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把快樂寄託在向外馳求上,就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
法王如意寶曾說:&ldo;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捨棄今生,但也不要太貪心。&rdo;世間人追求的富貴同時也是負累。
從前華智仁波切隱姓埋名,在化緣的途中為一名亡者做超度。當亡者往生的瑞相全部出現後,家屬高興地供養給衣衫襤褸的華智仁波切三匹馬以表示感謝。華智仁波切說:&ldo;我不需要任何供養。有了三匹馬就會有三匹馬的煩惱。&rdo;
有人說藏族人生活條件那樣艱苦,虔誠地信仰佛教並沒有讓他們的社會更發達,生活更富足。可是在藏族人心裡,發達社會的標準不是物質繁榮,而是平等安樂。生活富裕卻不快樂,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佛法中,我們學到的便是讓今生來世平等安樂的方法。龍樹菩薩曾經發願:來世一不投生到富貴人家,二不投生到過於貧窮的人家,最好是投生到有吃有穿的中等人家,既不用為衣食操心,也不會為富貴所累,平穩安樂,最適合修行。
藏地很多人一輩子知足常樂,只求溫飽。他們相信內心滿足時感受的安樂,是富貴受用無與倫比的帝釋天也享受不到的安樂。
人們之所以認為自己必須要這樣要那樣才會快樂,完全是慣性思維在作怪。當一些突發事件,如疾病、災難,打斷我們慣常的思維方式,我們就會發現其實自己並不像原先以為的那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感到快樂。
除了對自己的誤解外,我們對周圍的世界也存在誤解。
生活中一些基本事實顯而易見,人們卻總也認不清,比如說無常。
世間萬物時刻處於變化中,而我們本能地想追求安全感、確定性,這就意味著生活往往會不順我們的心。人們常感嘆人生失意,事實上那種挫敗感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對無常的體驗。
如果你承認無常是生命的規律並接受它,你就會放鬆下來。
你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你一個人不稱心如意、沒有安全感。你會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強求,自己盡了心就好。斤斤計較於得失亦是無謂的。
認識並接受無常並不意味著你會變成一個悲觀主義者,生活在你眼裡從此將一無是處。試想在你認清無常的事實之前,不管是苦是樂,你不是一直都活得挺來勁的嗎?而無常又何曾有一秒鐘離開過你呢?
有時我們甚至要感謝無常。因為它,我們不會一直痛苦下去,我們總是有重新再來的機會。就像現在,在苦惱愚痴了無數劫之後,我們仍然可以透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找尋到安樂。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