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3/4 頁)
倒不是像楊毅想的那樣,沈宇就打定了主意要以巨崗族來作為彩禮,他只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沈二當家當年沒追過女人,對於追男人更是不熟,而偏偏楊毅態度又曖昧,令他進不得,退不得。有心和他更近一步吧,不知道怎麼下手,徹底離開吧,又放不下,所以在發現楊剛要回山上的時候,他也就跟著跑了。
張三娃那個小屁孩能成為楊毅的謀士,楊剛能幫楊毅練兵打仗,他呢?雖說是白龍幫的二當家,其實只是掛一個名號,幫中的事物他也不可能插手,而離開了白龍幫的話,他又算什麼?
當然,以他的身手,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愁沒人招攬,可也就是做一個護衛、保鏢,乃至於高階打手了,這些不是不好,但,總感覺會離楊毅越來越遠,在一時想不到別的出路的時候,他就盯上了巨崗族——反正他閒著也是閒著,就殺幾個人解悶好了。
當然,雖然沈宇是這樣告訴自己的,但這其中,有多少是為了和楊剛較勁,是為了給楊毅看,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現在人沒殺幾個,效果卻達到了,沈宇沒有太多的高興,只是又一次陷入了迷惘,下面,他要做什麼?
巨崗族這邊混亂,但好歹還有一個退路,雖然這個退路是他們原先不喜的,但總是能躲避一二,而與此同時,中原地帶的百姓卻陷入了叫天天不應的境地,也許是因為南明王的誇耀給北明王造成了刺激,也許是有其他什麼原因,總之,北邊大軍分為三路,分別從不同西北東北正北,三個方向向京城突進,夏卓敬雖然極力阻擋,但從總體素質上而言,南明王的軍隊比北明王錯了一層,因此西北和正北兩路軍不得不接連後退。
不過南明王到底佔著大義的名份,從人心的歸屬上要比北明王更佔優勢,而且夏卓敬也是真有才幹的,因此北明王的兩路軍在高歌猛進了兩百里後,就陷入了停頓階段,之後就是殘酷的拉鋸。
這種拉鋸對於雙方計程車兵是一種折磨,對於百姓更是一種困苦,雖然雙方都有意識的不去殺害平民,可劫掠、□這樣的事情也是時有發生,而因為在戰亂期,正常的生活生產都受到了干擾,就算是原本日子還不錯的百姓,也陷入了吃不飽飯的境地。流離失所的人群越來越多,和過去的歷史一樣,百姓們開始向南方遷移,他們並不見得就知道南方富庶有發展,事實上在很多中原人的眼中,南方,特別是極南地區,其實是代表了蠻荒以及瘴氣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只有向那邊躲避了。
遷移從來都是痛苦的,即使在現代,有各種工具的幫助,有便捷的交通,要把家從一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也會有諸多問題,更何況在這古代,有一些條件好的,還能有一輛牛車或騾車,上面還能坐著老人孩子以及堆砌著家中的物書,而大多數條件不好的,只有揹著行囊,拉著孩子,一點一點的跟著大部隊前進。這一路上,不會有便利店,不會有醫務所,偶爾路過鄉鎮,裡面不見得有東西,他們也不見得有錢能夠去買,很多人在行走的途中就突然倒地,然後,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山頭迅速壯大,土匪山賊已可以用密密麻麻來形容,商隊的行走愈加困難,物書的流動也越來越困難,物價也隨之大幅度的上漲,然後就成了一個惡性迴圈,而這種迴圈,開始只是鄉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已經蔓延到了縣城,再之後,就連富庶人家也受到了影響,因為有存糧,他們倒還不至於吃不飽,可已經能見到捉襟見肘了。
昌州,玉川。
雖然不是州府,但因為南明王的府邸就坐落在這個州,因此,這個昌州的環境也要比其他地方更好一些,先前的蝗災,在這裡就沒有出現,戰亂一時也困擾不到這裡,但是,此處的人民也已經感受到了戰爭帶來的不安和困頓。
“今天的米價,又長了兩成。”李衛嘆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