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2/3 頁)
道全是用鋼板鋪成。夜裡躺在宿舍,聽見飛機在鋼板跑道上起降時&ot;哐哐&ot;的撞擊聲,聲聲都是撞在心裡!
------------
兩條氣若遊絲的&ot;小道&ot;
------------
東西再多、再好也是人家的,而且,都在&ot;外面&ot;,即使是給你,也得運送。戰爭,後勤補給歷來都是首要之首!
陳納德的飛機馬上要打仗。前線,地面部隊激戰正酣。國民政府每日的正常運作,一切一切,都需要龐大的保障供給。仗打得越大,軍需就要成倍數地增長,僅靠&ot;中航&ot;的運輸顯然就不夠了。況且,日本人告誡英國人:不許在這條航線上運輸軍用物資,在日本侵華戰爭中一直採取姑息政策的英國政府竟然同意。從1940年6月開始,在香港和重慶的航線上,只能有少量的當地紅十字會的醫療用品進入。
日本人就是要千方百計地絞殺、遏制,勒緊系在蔣介石、國民政府脖子上的繩索,而蔣介石、國民政府交通部,就是要殫精竭慮地開闢通道,保證對外聯絡通暢,緩解越勒越緊的鎖扣。
兩種運輸方式:戰爭打的是經濟實力。
北邊肯定是指望不上了,自從希特勒東進到史達林格勒後,蘇聯自己都已自顧不暇,更談不上繼續幫助中國。通道依舊,但已經名存實亡。
萬幸,地面還有兩條&ot;小道&ot;-越南、緬甸。雖然運量不是很大,但起碼還能進來急需的汽油、槍彈…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後,從外面進來的一部分物資只好繞道越南河內及海防,從那裡再到雲南的老街,至前線。
還有一條就是在崇山峻嶺中蜿蜒千里、崎嶇不平的&ot;滇緬公路&ot;。
越南通道條件尚可,但轉接繁瑣,最高運量也就是在1940年創造的-每月在日本步步緊逼下,奄奄一息的中國只剩下最後一條通道-滇緬路。
10000噸。
全長1146公里的滇緬公路倒是&ot;一路到底&ot;,不需任何的轉運繁瑣手續,但路況極差,同時又缺乏必要的運輸車輛(當時國內連能駕駛車輛的司機都難以找到,以至於大部分駕駛員都是在境外招募的華僑),到了1940年,每月的最大運量也沒超過5000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