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御賜班劍(第1/2 頁)
第35章 御賜班劍 杜乘鋒接過染血長劍,面無表情。 當著自己的面,一劍把手下捅死了,這是打算給自己一個下馬威?還是單純的精神病犯了? 杜乘鋒不太清楚,不過也不太關心,雖然身為一個愛好和平,只想要過安生日子的人,他不是很樂於見到這種殺生害命的場景,但相比起他砍殺那兩百多個胡人的時候,這場面多少還是有些太小了點。 “找人過來清理一下,味太沖了。” 隨口吩咐了楊玄一句,杜乘鋒便將這柄劍放到磨石之上,研磨起來。 清水灑在刃口上,順著劍鋒流淌而下的不止是血,還有那些久遠的過往。 雖然這把劍只殺過一個人,但杜乘鋒還是敏銳地感知到了,這把劍的經歷。 和其他兵刃不同,這把劍的出身可謂之豪華,手藝高超的鐵匠用了上好的百鍊鋼,才打造出了這看似纖細卻強度極高的劍身,裝飾了金銀的劍柄更是由數個雕工匠人不眠不休篆刻而成,當黃銅吞口被收進鯊魚皮鞘的時候,任誰都要說這是一把了不得的好劍。 而這樣的好劍,卻一次被打造了上百柄。 很難想象,如此精緻的利劍居然會被當成量產貨來製造,不過很快,杜乘鋒便也知道了緣由——原來這批寶劍,是大陳朝廷用來賞賜新晉官員的,由於朝堂之上分列文武兩班,因此又稱之為班劍。 說白了,這就是一批儀仗劍,主要拿來用作裝飾。 雖說大陳一朝以武立國,男子皆有佩劍傳統,但大多數時候,這些佩戴班劍的貴人們卻是沒什麼拔劍機會的。畢竟就算真遇到什麼危險,也有手下兵丁上去作戰,又怎麼可能輪得到貴人拔劍動手——因此很多貴人乾脆將劍刃換成了木片,這樣更為輕便,卻又不失佩劍在身的英武。 但這姓王的研磨匠師,卻是其中的例外。 只因為,他已經接到了調令,要被派往薊州。 姓王的研磨匠師名叫王高承,師從兗州大賢阮山濤,年紀輕輕,便被阮山濤一封書信舉薦給了朝廷——大好年紀,又馬上就要食得俸祿,這王高承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可是誰能想到,當朝廷一紙公文發下來的時候,派給他的居然是去薊州邊境隨軍。 也就是這個時候,王高承才知道,他這位恩師之所以隱居兗州,原來是因為當年在朝堂上得罪人太多。 但這種時候說什麼都晚了,軍令如山,他敢抗命就是死路一條,所以王高承也只能回了趟兗州,看看這位把自己送進火坑的恩師能不能想想辦法。 可迎接王高承的,卻是那老頭的一頓叱罵。 “作為讀書人,你不想著發憤圖強,以報國恩,還敢來我這裡問?” 兩巴掌抽在臉上,王高承這才明白,自己這位尊師怕不是讀書讀魔怔了,竟覺得讀書不是為了高官得坐,風流倜儻,而是為了哪裡有危險就去哪裡為國效力——而薊州邊境無疑是最為危險的地方,合著這個見了鬼的調令還是他這位尊師親自點出來的。 面對這樣一位好老師,他還能說什麼呢? 於是王高承也只能收拾行李,奔赴北疆。 雖然身為讀書人的王高承仍舊是寬袍大袖,一副名仕做派,但為了安全起見,他也不敢再把劍刃換成木頭的了——畢竟除了作為研磨匠師之外,那份軍令還給了他另外一個身份。 那就是作為監軍,暗自盯著薊北統領劉都督的一舉一動。 對於邊軍這種事情,朝堂上也沒什麼辦法,邊軍太弱的話,草原人就要過來了,朝堂上沒人能睡得好覺。可如果邊軍太強的話……朝堂之上恐怕也沒人能睡得好覺。所以一直以來,朝堂之上都有著將研磨匠師外派的傳統,作為除糧草供應體系之外,對邊軍的第二重控制。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職位的重要性甚至堪比後勤總管,畢竟對於前線軍士們來說,手中的兵刃和碗裡的飯食一樣重要。吃不了飯身上沒力氣,而握不了刀兵的話,就算有力氣也沒辦法殺人。把心向朝廷的研磨匠師放在邊疆,那就是給朝堂上的文武兩班都吃了一顆定心丸。 不過作為當事人的王高承,就沒辦法做到心平氣和了。 邊境兇險,北地苦寒,王高承只覺得自己和那些被刺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