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技術體系(第1/2 頁)
很多人都很熟悉一套十八級技術人員工資體系,正如同他名字所示,這是一套工資體系,並不是一套嚴格的職務體系,事實上只有國家級研究單位,或者重點研究型工廠才會用這一套職務體系,而且應用的也並不嚴格,但是總得來說,在這些單位,待遇等級一般是要比職務等級要高的,最少也是齊平,六級工程師,他可以享受六級到一級工程師待遇都沒有問題,反之則不行。正如同某位作家,真正職務是某報社的副科長,但是卻可以享受行政七級待遇,一個意思。能評到一級工程師的還有一個稱號叫國家級總工,很多人還都掛著科學院學部委員的稱號,這些人基本上都拿的是更高的行政級別工資。而職稱等級和待遇等級完全相同的情況,只會發生在專職研究機構。 但是這套系統在往工廠的技術體系裡面應用的時候就出問題了,第一個就是不是所有的工廠都需要一個高達九級的工程師來參與工作的,這麼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一個工廠規模很大,比如紡織,食品,印染之類的工廠,但是裡面技術人員全是技術員好聽嗎。第二個也很現實,假設兩個人同樣都是八級工程師的水平,但是兩個人一個在研究單位,一個在工廠,兩個人創造的價值那能一樣嗎,肯定在工廠的人貢獻更大啊,都簡單的定義成八級工程師,一個在單位是總工,廠長見了都得客客氣氣的那種,另一個可能在單位就是打雜的,你說這兩個人是一樣的也不現實啊。 所以基於這兩種很現實的原因,生產為主的工廠就有了另一套技術職稱體系。即助理技術員,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階工程師,教授級工程師。和那套嚴格的十八級技術職稱體系完全不一樣,就連晉級標準也不一樣。十八級技術員體系,技術員層次是逢進必考,一直到九級技術員,都是要參與考試的。跨過九級工程師這條線之後,工程師晉級,就變成了,貢獻,成果,學識,論文等等綜合稽核。 而為了適應工廠出來的這套系統,除了教授級工程師之外,其他的晉升比較簡單,就是單位申請,說一下貢獻,上級根據工廠的實際情況稽核一下,把自己的貢獻寫成論文,然後參與答辯。實際上將在達到高階工程師之前,這些東西就是在走過場,只要你單位申請了,上級覺得沒有造假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了。只有高階工程師,需要正兒八經的進行論文稽核和組織答辯。至於教授級,這個哪怕的轉移到十八級體系裡面級別也不會太低。 但是這個級別不決定工資,你在這個廠裡是高階工程師,但是你的工資未必比另一個廠的技術員工資高。所以為了進行區分,再一次重新引進了那個十八級技術人員工資體系,你是某某單位的高階工程師,享受技術幾級的待遇,比如技術九級之類的。兩者沒有什麼必然聯絡,但是一般情況下,高階工程師的待遇等級不會低於技術九級。但是這個對於有些人來說還是不好聽,我一個高工,享受技術九級待遇,這不好聽啊,所以就有人引進了另外一套工資系統,那就是行政等級工資體系,某某單位的高工,享受行政幾級的待遇。 鋼機二廠作為一個研究性工廠,孫衛東和錢有根走嚴格的十八級技術人員體系,但是作為工廠的技術人員,他們的實際待遇要比技術等級要高。而紅星廠作為一個以生產為主的工廠,他們自然不會走這套系統了。實際上李衛國就算是透過了這一次的高工答辯,他最後待遇標準也就是技術八級的待遇,這是兩套完全不一樣的系統,唯一有關聯的就是那套大家公用的技術工資體系。 實際上工人也是一樣的,技術等級體系和工人工資體系也不完全相同,如果身上沒有處分的話,也是隻能高,不能低。某個四級工可能在生產工作中,經過觀察和實踐,總結出了一套特有的工作方法,可以有助於節約成本,上面肯定得給獎勵吧,名譽獎勵不說,落實到實際上呢,可以以工代幹,擔任車間副主任,但是他沒有管理能力,轉技術體系,他理論不紮實。怎麼辦,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