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話·中 智諫童謠(第2/4 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順自然所為,意謂當為則為,當不為則不為;若當為而不為,是逆自然也,故此‘不為’卻是有為。人有不為也,而後方可有為。”
聽她一段繞舌之語,蕭後一時難釐清,故盈盈笑問:“長孫五娘好道耶?”
觀音婢謙遜側身:“臣略讀道家,知其大義而已。然黃老之術好讖緯之說,求長生之道,實弊俗也,臣恥之。故臣以為,一切學說取其經典足矣。”
蕭後淡飲一口清酒,朝高氏笑道:“長孫五娘小小年紀見識獨到,與眾不同也,吾大愛之。”
傳聞皇后知占候之術,先帝以神附之,乃改立太子。且開國以來,文帝自許隋生於佛,廣傳佛教兩朝帝后皆號“總持菩薩”、“莊嚴菩薩”。高氏恐犯忌諱,遂朝女作色。
好在皇后並未在意,招觀音婢於前,在她雙環垂髻上插上兩朵鮮菊,打量一番,笑道:“此菊碧綠如玉,花匠名之‘綠牡丹’,配爾此身綠衣。”忽又問向高氏,“未知有許人家無?”
高氏微微鬆氣,如實答道:“蒙殿下關切,五娘尚幼,暫未議親。”心底卻納罕,皇后似乎格外關切觀音婢。
正自琢磨,殿口宮人跪作一地,轉眸一看,竟是聖人含怒而來。其後隨有一妃,其形容尚小,濃妝豔抹遮去滿臉稚氣。面向皇后略略施禮,卻不待皇后發話,徑直坐去皇帝下首。高氏驚豔之感頓失,滿心不屑,只得隨眾拜向主座。
皇帝見有外命婦,沉臉落座。蕭氏上前行禮,立著解釋:“南陽癬疥不愈,晟女因沐泉水疾愈,故妾召之詢問。”
皇帝臉色微緩,看一眼皇后,眼底盡是不耐之色。
蕭氏察覺有異,小心詢問:“至尊駕臨,妾未及出殿相迎,望至尊切責。”
皇帝輕哼一聲,冷笑:“‘蕭蕭亦復起’,皇后聞否?”
蕭氏搖首:“未曾聽過,還請至尊明示。”
“你,”皇帝指向階下女童,目露寒威,“此童謠廣為流傳,爾念與皇后。”
觀音婢伏拜,方念:“自賀若弼等誅殺,民間有謠‘蕭蕭亦復起’,意謂蕭梁家又將興盛……”
蕭氏身子一抖,望一眼嘴角含笑的陳氏,眸底隱動:“至尊信之?”
皇帝冷哼:“朕待爾兄不薄,伊卻放縱尋歡,怠慢政務。朕念及姻戚,令楊約代為勉勵,其非但不改,還強詞奪理。賀若弼非議朝政,蕭琮乃其故交,豈有不謗朝政之理?”
蕭父死後,其兄蕭琮繼為西梁皇帝,入隋後累封梁公。如今童謠四起,皇帝難免猜忌。蕭氏自知難辯,平靜問道:“至尊如何治之?”
“蕭琮交好亂臣,荒廢政務,當以……”
“陛下,”觀音婢大行稽首禮,高聲道,“臣有一言,幸願聖聽!”
皇帝原本不悅,怒目而視,及聞其衣鳴環清脆,看清剎那,神色驚住,抬手指之:“汝得之何處?”
蕭氏一眼看出,當年謀嫡,為求宣華夫人相助,皇帝常遣其送之珍玩,此環便是其一。當時她以為只是獻物,經了後來之事,她終於知道此佩乃是暗傳情意。更為可笑的是,她竟是傳達之人,焉能意平?
觀音婢亦看去,原來是指腰間環佩。早起換衣,因來覲見,遂教婢女尋來皇后所賜環佩,以示感激之情。其時她正埋首書卷,未及察看,此次看去,卻非其物。
高氏見觀音婢對答不上,連拜:“陛下,妾高代女稟之,還望恩准。”見皇帝應允,乃道,“三年前,妾攜女往禪定寺,小女獨玩於寺,路遇一婦,獲贈此佩。”
皇帝印證猜測,連問:“此婦何人?”
“妾時不在場,前去致謝,人已離去。”
皇帝又問觀音婢:“其貌如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