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第2/4 頁)
著又在暗自哭泣的麗佐,心裡卻也不好受。
強制徵兵令的釋出對我們來說,就象是晴天霹靂一樣轟然炸響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頭,都說“屋漏偏逢連夜雨”,我們這老老少少一大家子,竟然也在命運的擺佈下,切身體會到了被人生中這場大雨淋得“渾身溼透”的滋味了。
就在維也納鄉下被盟軍大轟炸後,我們再一次面對了失去家園的痛苦,可情況危急而又形勢所逼,我們沒有時間留下來傷今懷古,不得不跟隨著許許多多無家可歸的維也納市民一起離開了這座曾經美麗的花園城市,離開了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也離開了曾經滿載著我歡笑和淚水的城市。
當龐大的出城隊伍逐漸在通向歐洲各國的各條岔路上分散開,變成三三兩兩的時候,在究竟何去何從的問題上,我們也著實傷了一番腦筋。最後,還是閱歷豐富,年輕時愛好廣遊歐洲各地的叔叔做了決定——南下,去奧地利與匈牙利交界處的邊境小鎮艾森斯塔特。
對於這個我非常陌生的小鎮,我對它的瞭解僅限於知道與莫扎特、貝多芬同稱為維也納古典音樂流派三大代表的18世紀音樂大師海頓與艾森斯塔特有著很深的淵源。他曾經長期在這裡居住和創作,到1820年,海頓逝世十一年後,依照他的遺願下葬於這個美麗的小鎮。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因此,我非常好奇叔叔選擇這裡作為我們落腳點的原因。
直到我們花了整整兩天時間,輾轉來到這座小鎮的時候,我終於知道叔叔為什麼會選擇這裡:這裡靠近奧匈邊境,又是小鎮,德軍駐守的兵力原本就不多,盟軍打進歐洲大陸後,幾乎西線戰場上大半兵力全都被調去守前線,這座小鎮上留守的德軍早已寥寥無幾,所以只顧著圍攻大城市的盟軍也根本沒有把這裡當成一回事。
小鎮上沒有轟炸,沒有巷戰,風景依然美麗而溫馨,除了遠遠地依稀聽見幾聲零星的槍炮聲之外,與那些幾成廢墟的大城市相比,這裡顯得異常的完整而安寧,說它是個世外桃源也毫並不為過。
況且匈牙利在戰爭開始時,就是軸心國成員,又向來以德國馬首是瞻,長久以來與奧地利的關係也算是不錯,加之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奧地利過去與匈牙利都屬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奧匈帝國管轄,比鄰而居的歲月悠久綿長,兩國間人民通婚往來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所以這裡的民風友好而樸實,並不象大部分偏遠小鎮那樣對外來人員戒心重重,所以叔叔選擇這裡看來是非常正確的。
只是,我們在這個美麗的充滿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小鎮剛安頓下來,還沒有將一顆驚魂未定的心逐漸平復,重新開始我們新生活的時候,強制徵兵令的釋出立刻又一次撼動著我們已經風雨飄搖的生活。
剛過50歲的叔叔毫無異議的成為了這次徵兵的物件,就在我們剛到小鎮後的第二個禮拜,他就和鎮上幾十個符合徵兵年齡的孩子和老人一起,被平時連人影也看不到,而此刻象是從地底下突然冒出來的憲兵們強制推上了軍用卡車,送上了已經是強弩之末的西線戰場。到底這是打仗去還是送命去,我們心裡誰都明白,可誰都不願意提,更不願意這一切的真的發生。
當他們在鎮政府門前集合,準備乘車離開小鎮前,我們全家站在送行的哀傷的人群裡都哭成了淚人。對我們這個家而言,叔叔這個唯一的男性,就象是整個家的支柱,他經歷過人生的許多起落,看過無數滄桑世事,對於我們這些晚輩來說,他就象是大海中的一盞明燈,時時刻刻在為我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在我心裡,他和我父親一樣重要,有時我覺得他就象是我的父親一樣;他總是時時關心著我的生活、學習,把我也當成親生女兒,而我對他有敬有愛,在思鄉心切的時候,也會把對遠在中國的父親的思念和牽掛轉移到叔叔身上。
離開維也納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