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頁(第1/2 頁)
當初,在馬騰上任之前,前任的敦煌郡守可是愁死了,蓋因伏泉為了準備建設敦煌,保證通往西域之路無後顧之憂,不僅僅是駐軍運兵至此,還有大規模移民,實行屯田的準備。
若是前者還好說,雖然敦煌郡人少城小,但並不代表它的轄地小,前任太守選了一處敦煌城外的不利於耕作的鹽鹼之地,派人重新造了處規模極大的軍營便讓兵卒休整駐兵了。
然而後者,卻是差點要了前任敦煌太守的命,畢竟,本來敦煌郡一郡之地,伏泉沒有徹底滅亡涼州羌族之人時,在冊的漢人也就只有數萬人不到而已。
可以說這敦煌郡人口甚至連大漢中原的一個富庶縣都不如,這也導致敦煌郡因為人少,每數年才會得到一個孝廉名額。
不過,自從伏泉平定涼州,諸羌人都被他易俗改姓,編戶齊民後,敦煌郡一下子就有了十多萬人口,可謂是人口暴漲。
而人口暴漲的後果,就必然是郡內各地城池當初建得小了,裡面的住宅不夠分,前任太守可是廢了好大的辛苦,這才勉強讓各編戶之民,在各地有房屋可住,不生亂子。
其中,也得好像敦煌郡本地豪強,沒有在各縣城內廣置宅邸的緣故,這倒不是說敦煌城荒涼,只是因為住在城內,對於那些豪強之人來說,縣城內有大宅臨時住便可,他們的根基還是在城外的自建塢堡。
畢竟,自本朝立國以來,涼州經歷四次羌人叛亂,可謂是百年都在亂,而每次叛亂,羌人必定攻城,這些豪強若是住在縣城裡,恐怕積攢的實力,也早就耗光了。
特別是敦煌郡內,這些靠近邊地的豪族,時常要和羌人以及邊地其他胡人打交道,時不時互相攻伐,又或者和睦貿易,而且自建塢堡,又能不受限制的開墾良田,招募門客私兵,自然這樣邊地豪族不會在縣城內多置宅院的,當然是方便了前任太守移民的佈置。
只是,對伏泉而言,作為西域咽喉之地,敦煌郡十萬人口,明顯每年府庫的收入及能出動的民夫數量,也不夠伏泉所派出的三萬騎兵,一路上的糧草軍械的運輸和消耗。
當然,府庫收入不足,伏泉可以從涼州其餘地方,以及富庶的三輔之地運來,可是民夫不足,就不能強徵其他郡縣民夫幫助了。
三萬騎兵,就算是已經明確了以戰養戰的目標,但也需要民夫搬運護送不是,而且騎兵的刀劍箭矢這些兵械,同樣也需要大量的民夫護送。而三萬騎兵,如果還需要徵召輔助的地方兵隨從的話,那起碼還要有數萬人的男丁幫助大軍。
很明顯,以那時敦煌郡才十萬的人口,肯定無法完成這西征軍的後勤任務,所以,在伏泉大力削弱世族豪強後,就把那些因為袁紹謀逆,從而導致家族下獄的人,以各種理由,將他們全部遷徙到敦煌,以軍管方式,實行屯田。
雖然,遷徙到敦煌郡的世族豪強族人,其實一共也就幾千人而已,但是這並不代表敦煌郡人口增長不慢,因為就是這波移民,敦煌郡有史以來,第一次破天荒的在冊人數突破了二十萬人了,達到了二十三萬之多。
可謂是直接嚇掉了很多敦煌百姓的眼球,因為對於那些一輩子都沒出過敦煌的漢家百姓而言,幾十萬漢人,確實是他們不敢想像的。
而敦煌郡人口這波長得快的原因,自然是這些被伏泉強行遷徙的世族豪強,他們將原本所在郡縣的私兵佃戶等,不需要朝廷動員,自己能帶來的都帶來了。
終究,伏泉實行的不是滅族政策,他們知道去了邊塞家族一定很苦,但並不代表他們會就此沒落,只要有人有地,再有這些世族豪強傳承的儒學經書,他們就一定可以再起,自然的,土地帶不走,但原本屬於他們的人,都是花了最大代價的誘導帶走。
也正是這樣,有著兩波移民的加持,在前任太守的努力下,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