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第2/2 頁)
書中,希特勒認清了資本主義的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創造勞動的產品為基礎,另一種是以高利剝削為基礎。關於後一種形式,他說:
&ldo;……國際證券交換性資本,是造成戰爭的主要煽動因素,現在,當戰爭結束以後,它又把和平變成了地獄。在日爾曼民族為了經濟上的自由和獨立而作戰的計劃中,反對國際金融資本和貸款資本的鬥條,就成為了重點之一。&rdo; [ 作者註:《我的奮鬥》,(英譯本,1939年版),第184頁。 ]
他認為,只要國際金融體系是以黃金為本位的,一個壟斷黃金的國家就可以把它的意志強加給那些缺乏黃金的國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吸乾外匯資源,然後,再強迫其他國家接受帶利息的貸款,以便傾銷他們的產品。
因此,希特勒決定:1拒絕接受外國的有息貸款,並把德國的貨幣基礎放在生產上而不放在黃金上;2透過貨物直接交換的方式,即物物交換獲得進口品。而在必要時則補給出口;3停止所謂&ldo;外匯自由&rdo;,即允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可以根據政治局勢把私有財產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4當有了可資利用的人力和物力時,就可以製造貨幣,而不必向國外貸款。
因為貸款資本主義的生命是靠放債賺取利息來維持的,如果希特勒做法被準許,並且獲得成功 [ 作者註:1940年10月11日和12日倫敦的《泰晤士報》指出:在希特勒的制度下,德國不再感到任何嚴重的財政困難.它已經不再有增稅、強迫儲蓄和發行大量公債的需要。 ] ,那麼其他國家就會紛紛仿效。如果所有沒有黃金的國家都以物換物,那麼黃金就會失去它的威力。因此,希特勒的財政制度,當時就成了貸款資本主義的共同目標。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