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3 頁)
馬克思雖然從來沒有給他所指的&ldo;階級&rdo;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他認為,自從原始時代以來,就有兩個不同的階級存在:一個是控制著生產工具的階級,另一個就是沒有控制生產工具的階級。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世界力量的形成是階級的衝突,它最終必然會引出無產階級的專政。但是,只有當社會主義轉變為共產主義時,一個無階級,無國家的社會才能建立起來。然而正如r.n卡魯&iddot;亨特所指出的:馬克思不曾證明&ldo;勞動者在事實上是適應指派給他的工作的;他也不曾想到,對資本主義的否定會產生出一個完全新的階級,這個階級,嚴格說來,既不是資產階級,也不是無產階級。&rdo; [ 作者註:《共產主義的理論與實踐》,(1950年版),第39頁。 ] 馬克思堅持認為,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樣就汙染了他的知識分子的追隨者,即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的辯證法,並且使得他們認為,無產階級的質量最好也只限於他們自己。
對於馬克思的辯證法中的這一矛盾,彼得&iddot;f&iddot;德魯克曾給予深刻的分析:
他在著作中寫道:&ldo;也許,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荒謬就是關於&l;群眾&r;的神話,它使得無定形的、沒有社會團體的烏合之眾變得光彩了。實際上,群眾是社會分解和階級毒素的產品。&rdo;群眾,他們的威脅並不在於造反,因為造反&ldo;還是一種參加社會生活的形式,如果只是抗議的話……群眾的威脅恰好在於他們不能參加社會生活這一特性……因為他們沒有社會地位,對社會不起作用,社會對於他們,除了惡魔似的、無理的、不能理解的威脅外,沒有別的什麼……任何合法的權威對他們來說,都是殘暴的和武斷的。因此,他們總是願意追隨一種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是說,只要一個武斷的暴君答應改革,他們就會向這個暴君屈服……由於沒有信仰,他們能夠吞食任何的東西……換句話說,群眾總是陰謀家和暴君的犧牲品。暴君是為了權力而追求權力。在奴役和否定下,憑武力才能把他們組織起來……任何不能阻止其群眾發展的社會,終將遭到毀滅。&rdo; [ 作者註:《工業人的前途》,(1948年版),第26頁。 ]
我們在討論克勞塞維茨的理論過程中,曾經講過,如果他不是第一個的話,也是最早一個認識到戰爭對平民人口影響的重要性的軍事思想家,並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副產品,就是創造了我們所稱的&ldo;對內戰線&rdo;。現在,只要略加思考,就可以發現馬克思關於階級鬥爭的觀點,引出了一個相同的結論。但是它們之間也有差異:克勞塞維茨的&ldo;對內戰線&rdo;只是在戰爭期間才存在,而馬克思的&ldo;對內戰線&rdo;是在和平時期建立的永久的戰線,它的目標是以革命來推翻一個政權。所以,革命的目標和絕對戰爭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只不過手段不同而已。
這不是一種巧合。恩格斯,這位不僅具有第一流的軍事頭腦,而且還是研究克勞塞維茨的學者, [ 作者註:1857年9月25日,恩格斯寫信給馬克思說:&ldo;我正在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它的哲學方法是很特別的,但是對主題的分析卻很好。關於對戰爭是稱之為一種藝術還是一種科學的問題,它的答案是,戰爭更象‐種貿易。戰爭對於戰爭就是現金償付貿易,因為不管現金結帳的機會如何少,但卻有一個總目標,而到了最終,它還具有決定性。(《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