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神明人間辦事處:刺桐城-泉州(二)(第1/3 頁)
西湖北側,泉州博物館。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似乎每個城市都會有個西湖或者東湖?
在泉州博物館前的廣場看著這棟非常具有閩南建築風格的綜合性建築,大厝,紅色牆面,飛翹的燕尾屋脊,遠遠看去,氣勢宏大又不失靈動秀美。
這棟樓並非為泉州博物館專用,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最主要的泉州歷史展覽位於二樓。
泉州博物館與大多數博物館一樣,週一閉館,免費,需在公眾號上預約。
今天是工作日,博物館裡遊客並不多。
陳灝乾脆花錢在館裡請了個講解員,這種博物館性質的,還是有專人講解比較好。
(查不到這個博物館有沒有內設講解員,有泉州的盆友嗎?)
講解員身穿著制服,三十出頭,面容看起來是個很健談、愛笑的女生。
進入展廳首先能看到題為“在水一方”的前言。
講解員小姐姐手掌朝著一個方向,熟練道:“兩位請看這個前言,標題名在水一方四字很形象地表明瞭泉州是一座枕山向海的濱海城市。”
“我們泉州古稱溫陵、清源、刺桐、泉南、鯉城。”
“閩粵族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拓土開疆。漢晉以來,中原衣冠南渡,避地而居。唐、五代,港城崛起,至宋元鼎盛,形成‘東方第一大港’。明清時期,泉州繼續在……”
等講解員介紹完這一段,邁開步伐要走動的時候,陳灝好奇問道:“當初衣冠南渡的時候,泉州也有中原士族遷過來嗎?”
講解員很耐心地解釋道:“閩南文化其實是遠離中原文化的,這不光是福建地區,江浙地區的崛起其實也跟衣冠南渡有關。”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西晉京都洛陽世家大族南渡至此,也許是遷入閩南的移民依舊對中原故土充滿思念,他們把新家園西南邊的那條大河命名為晉江,而東北方向的另一條河則得名為洛陽江,泉州就誕生在兩江中間。”
“但泉州,乃至閩南地區真正迎來快速發展是第二次衣冠南渡時期。”
“衣冠南渡還有第二次?”陳灝瞪大著眼睛,充滿著疑惑。
他記得歷史上衣冠南渡不就是指的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嗎?
“其實衣冠南渡既是一個固定片語,也是多個歷史事件。”
見陳灝對衣冠南渡很感興趣,講解員小姐姐乾脆停下腳步,將這個概念給陳灝闡述道:
“衣冠南渡最初指的是西晉末年,晉元帝司馬睿避亂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的事件,當時大批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之南下,史稱「衣冠南渡」。
其後,中國歷史上幾次人口、經濟、文化中心的較大的轉移,一般都以「衣冠南渡」名之。”
陳灝來了興趣,問道:“所以,準確說歷史上存在三次衣冠南渡?”
講解員點點頭,繼續道:“第一次是西晉末年的「永嘉衣冠南渡」,第二次是唐‘安史之亂’的「唐衣冠南渡」,第三次是北宋末期,宋高宗渡江,在臨安(今杭州)建立行都,史稱「建炎衣冠南渡」。”
“第一次衣冠南渡給泉州帶來新鮮的中原文化,但對泉州人民來說,第二次衣冠南渡才是影響最重大的。”
“「唐衣冠南渡」其實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安史之亂時期(755-763),第二個是黃巢起義(878年-884年)到五代十國時期(907年-979年)。”
“在這兩個階段,大量中原人口開始向長江以南遷徙。其中包括來自河南固始的王潮、王審知三兄弟。”
“王氏三兄弟帶著一批士兵、民眾渡江南下來到閩南地區,其中最為出眾的是王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