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神明人間辦事處:刺桐城-泉州(五)(第1/2 頁)
(上一章有補充幾百字和圖片,感興趣的時候重新整理看看。)
“朱熹不是我們福建人嗎?”
不光是講解員,連陳灝也懵圈了,連忙道:
“這裡面還有什麼故事嗎?”
“朱熹祖籍是古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祖上幾代在婺源生活兩百餘年,朱熹父親授建州政和縣尉,因為那時候方臘起義,危及家鄉,便帶著全家寓居政和。
後面朱松調任南劍州尤溪縣尉,舉家遷居尤溪,朱熹也出生在尤溪。”
“朱熹一生七十一歲,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活躍在現在的福建地區,尤其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生活了三十餘年。”
“其次活躍的地區是江西。著名的有上饒的鵝湖之會和主持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部分時間也主政江西。”
“反倒是在今安徽行政區域內活動較少。”
最後,顧南溪忍不住笑道:“不過現在福建尤溪、江西婺源和安徽黃山這三地方都在宣傳上將朱熹視為其本土名人。”
“這還真是有意思了,一人歸屬三地。”陳灝倍感新鮮。
一般古代名人很少會在籍貫上有爭議,朱熹不光是他的名聲,連帶著籍貫也一樣。
主要是婺源的歸屬問題,婺源在宋朝的時候歸屬古徽州,那時候還沒有安徽這個概念,是清朝時候才有了安徽省,但到了民國的時候,婺源又劃給了江西。
所以,按生活場所來看,朱熹是福建人;按古徽州婺源來看,朱熹則是安徽人;按行政區劃來看,朱熹又是江西人。
講解員這聽得迷糊了,從小到大灌輸的思想都是朱熹是本土名人,尤其是福建廣電也拍了不少朱熹相關的影視作品,比及江西、安徽的宣傳強太多。
她猶豫一番,忍不住道:“可是……可是朱熹出生在福建,也落得福建戶籍,最後墓也在福建,不應該算是福建人嗎?”
“不對吧。”
陳灝當即反駁道:“我爸江西的,但我出生在成都,從小到大也是在四川活動,只有過年的時候會回江西老家,我爸也告訴我不要忘祖,要記得自己是江西人。”
“要說成都人,那也是,算……新成都人吧。”陳灝自己也說得矛盾了,一時間搞不得自己究竟是成都人還是景德鎮人了。
“這……”講解員欲言又止,想說點什麼,但話到嘴邊又說不出來。
顧南溪沉吟道:“古代很注重籍貫,祖籍的,祖籍一般是論三代,朱熹戶籍入了福建,但他的父親和祖父(爺爺)是江西婺源人,嚴格意義上來說,朱熹應該是江西人。”
“只有等朱熹的孫子這一代開始,才能完全算是福建人。”
關於朱熹的籍貫問題,民間爭議大,但宋,明兩朝官方都認定婺源為文公闕里,我朝也是參照宋明定義。
但地方宣傳上,福建比江西更重視。
(今日一問:如果讀者A的父母及祖上數代都是北京人,其父母年輕時候從北京到上海奮鬥,在上海的時候生下讀者A,讀者A從小到大也是上海生活時間居多,偶爾過年會回到北京老家,那大家認為讀者A是北京人還是上海人?)
“我腦子有點亂……”
講解員感覺腦子不夠用了,長這麼大頭次發現認知竟然是錯誤的。
顧南溪看講解員和陳灝兩人的模樣,笑嘻嘻道:“其實也不好說,這個問題有不少專家學者還發過學術論文探討過,比較有爭議。”
“說是古徽州人、江西人、福建人都可以。”
唯獨說是安徽人不太靠譜,因為那個時候是沒有安徽這個概念的。
三人離開天王殿前往開元寺最為重要的大雄寶殿,雖說陳灝和顧南溪並沒有宗教信仰,但畢竟入鄉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