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滅門(第1/4 頁)
江蘇省的宜興縣,地處滬寧杭三角中心,南接浙江省,西鄰安徽省,東臨太湖,是山清水秀的富庶之鄉。
天目山餘脈在宜興縣境內戛然而止,使得宜興縣的地理特徵,是山陵平原截然分明,青山綠水總相宜,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山區的各種物資特產,由這裡源源不斷的,運往長江三角洲各處城鄉。
優越的地理,豐饒的物產,造就著這裡人傑地靈,孕育著英雄輩出。到近代,更有教授之鄉之美譽。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到了一九三七年,便統統湮滅在侵華日軍的炮火硝煙之中。
七月七日,盧溝橋槍炮響,全面抗戰爆發。
八月十三日,淞滬會戰打響,三個月的鏖戰,把上海打成了血肉磨坊,中方慘敗潰逃。
日軍乘勝追擊,其中一股日軍,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時,分南中北三路,進犯宜興縣及周邊地區。駐防宜興縣的國軍三戰區的冷新部隊,決定避敵兇芒,向西轉進安徽設防。
侵犯宜興的三路日軍中,中路是從蘇州出發,乘船橫穿太湖,在太湖西岸的鳳凰橋爬上岸來,一路向西北方向攻擊前進,殺奔宜興縣的陶都古鎮: 丁蜀鎮。
此時的日軍部隊,已經練就了一個變態的規矩,就是在其經過的村鎮,至少要在老百姓的房子上,點上兩個以上的火頭,至於燒成什麼樣,日軍倒沒有具體要求。
日軍的每個中隊,都會挑選放火能手,或者放火積極分子,組成一個十人左右的放火小組。目的是: 威懾中國軍民,彰顯皇軍威武,順帶著可以放火取樂,並非為戰鬥服務。
日軍如果不是中隊規模以上的行動,他們則是興之所至,自由發揮,其中放火取樂,是他們的最愛。(據不完全統計,在日軍侵佔宜興縣的八年時間裡,共燒燬民房十萬餘間,屠殺平民一萬一千餘人,佔宜興縣的人口比例達六十分之一。)
向丁蜀鎮攻擊前進的日軍部隊,放火組長是一個叫麻田的日軍曹長。這個麻田曹長生得很有特點,除了個矮,渾身每個配件都顯大,大頭大臉大眼睛,粗胳膊粗腿粗脖子,羅圈腿根上,支著一個碩大的屁股,整個人生得矮銼壯實,形似一隻光皮熊。加上他圈腿晃膀子走路,更顯得渾身是勁,透著股令人生畏的霸橫殺氣,活脫一個屠夫。
麻田放火與眾不同,沒人的房子他不燒,他喜歡聽人在火海中絕望的悽聲厲叫,這樣才能滿足他的變態心理。
麻田放火是個急先鋒,當他一馬當先衝到一個三叉路口時,映入他眼簾的,是一家小雜貨鋪。門口站著一個二十五六歲的青年,正在觀望過兵,青年人的身後兩側,左右各露半個小腦袋,那是他的兩個小孩,正瞪著烏溜溜的眼睛,畏畏縮縮的偷看。
他們沒有見過日本兵,還以為又是哪一路軍閥打過來了。
麻田一看大喜,三步並著兩步,躥到雜貨鋪門口,一腳踢出,把那青年,連帶一雙小兒女,踢進屋內,一雙小兒女受驚大聲號哭。這動靜驚動了裡屋人,一對老年夫妻和一青年女子,急忙出來察看究竟。
麻田知道,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祖孫三代家庭,更是喜得發狂,“嘭”的一聲拉上門,拴死。
大吼: “通通燒死!”
他的話音落,身邊放火組的鬼子,雀躍著,點著了雜貨鋪。
麻田則搶到上風口,一邊躲避煙火嗆眼,一邊享受著祖孫三代聲嘶力竭的淒厲慘叫,咧嘴從嗓子眼深處擠出聲聲“喲西”,這才心滿意足的殺奔下一個村莊。
隨後跟進的日軍隊伍,均是面含微笑,列隊而過。
麻田的這一把火,燒得瘋狂愜意,但也燒出了意外,由此燒出了一個殺鬼子的魔王, 縱橫江南的抗日煞神——江三郎。
這一戶被滅門的雜貨鋪全家,正是本書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