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1/5 頁)
,此行則必須佔領晨曦。
易之的叛變導致中魏政收銳減,即使魏王震怒下令進攻易之,但朝中將帥大多心中有數,易之領地素以軍力強盛見稱,憑鳳淚戰力以及防衛設施絕非短時之事。伴隨東妖族進犯,中魏軍資耗費進一步增多,七公主逃離的事情又激怒魏王。
便有人出主意道晨曦如此忘恩負義,這等時節生事日後必成禍患,與其等晨曦等諸部落小國謀逆,不如乘其不備,出其不意,先下手為強。如此也可增收賦稅,以滋養對東妖族長久戰事。
此計甚合魏王心意,落王世子當即請命統軍,一路至此。原本小王爺想雖落王出征易之,與北撒和易之女王一較高低,落王恐他年輕氣盛會有閃失便留他在魏都,得知晨曦國一事,暗覺晨曦兵無了得人物,兵力也不及中魏勢眾,於是答應他去。
此番來,小王爺可謂只許勝,不許敗。一得知南北戰線狀況無憂,後軍又已抵達,當即下令攻關。由於葫關地形狹窄,中魏三十萬大軍分做六隊,輪番休息攻打,糧草軍械全放後邊,由於知悉晨曦國為首聯軍狀況,便鬆懈了防備,不曾安插崗哨于山嶺,只以為不出半日,必可攻下葫關。
這一打,竟是兩日兩夜不停。不說中魏死傷慘重,葫關幾十部落小國帶來的人馬傷亡過半,眼見魏軍彷彿無窮無盡,攻勢猶如大海浪濤無有止境,又見葫關城牆破毀越來越多,而中魏的破城軍械仍存有百架。便有許多部落小國心生退意,那些兵馬幾乎死傷殆盡的部落小國,便稱帶領傷兵回去修養,同時催促援軍,藉故離去。
阿九初時信以為真,料想眾人齊心一致,若中魏大軍破關而入,誰都遭殃。不料到第二日,說好的援軍仍未抵達,卻越來越多的部落聯軍帶殘部離開。阿九這才察覺不妙,忙命人打聽。不久得回報,原來中魏派遣使者遊說,陳之厲害,許以承諾。
眾部落聯軍雖未盡信,但被魏軍陣勢所駭,又都覺葫關終不能守住。行至中途的援軍陸續停下,立場遲疑。只盼旁人能去拼命,倘若葫關能守則進,若破則退回,一旦魏軍殺到,則稱為晨曦所欺,痛悔不已。
眾部落小國雖也長年被中魏欺壓,原本也有熱血,然而葫關戰鬥見識中魏軍力,立場不禁動搖。阿九得知這些,幾乎萬念俱灰。原本眾人齊心協力,憑葫關地形,必然能支撐十日不止。如今援軍全停,七萬聯軍人馬剩得本國萬餘,兩國聯軍七千,相計不過三萬。魏軍輪番攻打,憑這些人馬勉強抵擋卻不得休息,還能支撐得過一日?
‘王說需守十日,如今這才四日,這可如何是好!’氣憤之餘,阿九反手劍插樓臺,恨恨長嘆。“唉……”又想倘若王在此多好,或是西妃也可,亂想著,瞟見立於周遭的一群將士,其中有兩個聯盟小國的太子。
又有將士來報,中魏又換人馬來攻。‘罷了……’心生絕望之際,阿九頹然放棄。“李太子,王太子,晨曦發起此番作戰,不料眾人不能齊心,形勢已然如此,葫關再也不能堅守多久。本將軍代表晨曦上下感恩兩國傾力相助,死戰至今,然而此時此刻,與其再徒增傷亡,連累兩國日後陷入災禍,還不如就此退去吧,或還能得中魏原諒……”
不料她話未說罷,那李太子已憤然打斷,執言勸阻。“九公主何出此言!那些臨陣逃脫之輩說來作甚?中魏失去易之,此次來犯,必為一舉收服眾國眾部,以補政收。別說我等三國血戰至今被中魏恨之入骨,便是未曾參與的部落小國也必然不能倖免!眼前此戰形勢雖然不利,但未必就當放棄。我已飛信傳書回國,說服父王抽調兵馬來援,只要我等三國鬥志不失,必然能退魏軍!”
阿九不料這看似書生模樣的文弱太子竟有這等不怕死的熱血鬥志,本有不甘的心便燃起些鬥志。那王太子也接話勸說道“九公主不必疑慮,我等既堅持至今,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