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4/4 頁)
明和劉養正都變了臉色。這話實在太露骨,劉養正認為李士實太心急,不該一上來就把朱宸濠的理想全盤托出。王陽明則認為,李士實居然敢在他這個巡撫面前說這些大逆不道的話,說明朱宸濠的造反已是箭在弦上。
箭的確已在弦上。李士實見王陽明不說話,用一種沮喪的語調說:“難道當今世上就沒有湯武嗎?”這話明顯有兩層意思,朱厚照是桀紂,朱宸濠是湯武。
王陽明也假裝嘆了口氣:“縱然有湯武,也需要有伊呂(伊尹、姜子牙)來輔佐。”
李士實雖然年紀大了,但反應仍然很快:“有湯武就有伊呂!”
王陽明不想糾纏在“雞生蛋、蛋生雞”的悖論中,他發揮出去:“有伊呂,就有伯夷、叔齊。”伯夷和叔齊都是前朝堅定的衛道士。
劉養正終於有了插話的機會,而且他認為自己這句話絕對可以堵住王陽明的嘴:“伯夷、叔齊後來都餓死了。”
王陽明的嘴沒有被堵住,而且比上次反駁得還要快:“他們那顆忠誠的心還在!”
李士實追擊:“心在有個屁用,要看既成事實。”
王陽明搖頭:“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會得出一個真理。伯夷、叔齊雖然死了,但他們的良知卻在每個人心中。”
兩人發現再辯論下去就會踏進王陽明心學的地盤,那不是他們擅長的,所以他們當天就告辭回了南昌。
他們去時是兩人,回南昌時卻是三人。王陽明派了一個名為冀元亨的弟子跟他們來到南昌。冀元亨此行有兩個任務,一是用心學的力量把朱宸濠拉回正途;二是,如果第一個任務無法完成,那就蒐集朱宸濠謀反的證據。
實際上,第一個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二個任務已多此一舉。
朱宸濠已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要造反,即使佛祖下凡做他的思想工作也無濟於事;王陽明早已對朱宸濠謀反的事實心知肚明。劉養正和李士實來之前,孫燧也來過贛州。孫燧把朱宸濠的謀反罪證一五一十地說給王陽明聽。
雖然如此,王陽明還是派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冀元亨去南昌,原因恐怕只有一個:他不想隨便放棄任何一個人,尤其是朱宸濠,哪怕有一絲希望,他也要爭取。畢竟這是關係千萬生命的大事。
冀元亨是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時的入室弟子,樂觀向上、智勇兼備,深信王陽明心學,確信任何道理都要到實踐中去驗證。有一件事可以證明。他在老家湖南參加鄉試時,考官出的題目是“格物致知”。朱熹已把這四個字講得很透徹,冀元亨也知道,可他非要按王陽明解釋的“格物致知”答題。王陽明派他到南昌,他居然樂不可支。王陽明提醒他,此去凶多吉少,他更是心花怒放。他向王陽明保證,傾盡全力完成任務。
冀元亨這個陌生人闖進了朱宸濠的世界,讓朱宸濠和他的兩個謀士疑慮重重。劉養正認為,冀元亨是王陽明出於禮貌派來給朱宸濠上心學課的。李士實卻認為,這人就是個奸細。朱宸濠思來想去,最後說,留下他,看他能耍出什麼花樣來。
朱宸濠不怕冀元亨耍花樣,就怕冀元亨講心學。冀元亨最先給他講的是王陽明重新詮釋的“格物致知”。朱宸濠聽得目瞪口呆。冀元亨講完,他才發現這東西的確可以讓他耳目一新,但和他的知識結構有很大出入。
他不認可王陽明心學,尤其不認可王陽明在《大學問》裡說的“只要良知光明就能獲得一切”。他反駁說,良知這玩意就是孟子說的惻隱之心,它只是一種個人品德,人如果能靠個人品德獲取成功,簡直天方夜譚。
冀元亨大聲道:“誰說的良知只是一種品德,它是萬能的。如果你不信,請先光明你的良知,你再看。”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