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地球儀、小婦人與‘大鍋飯’(第3/4 頁)
千里的大湖,水資源極為豐厚,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水面結了一丈多厚的堅冰,那些半大小子總能想出各種辦法,每天收穫幾十船肥美的魚。
當然,食物只是一個方面。
對楊川來說,伐木和挖礦,才是今後一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
在北海東岸,大片的森林被有計劃的砍伐,利用地形優勢,一股腦兒的送入湖水裡浸泡兩三個月,打撈上來後,略微加工一下,便能生產出大量的紙漿。
這些紙漿,再經過幾十道工序後,便成了天下最好的紙張。
匈奴人不讀書,那怎麼行。
不讀書,就算再過七八百年,草原人還是草原人,飲毛茹血,刀耕火種,一旦北方草原遭受嚴寒氣候的逼迫,還不是紛紛翻身上馬,跑到中原之地去劫掠?
楊川對自己的定位很準——
大漢廚子。
作為一名合格的廚子,跑到草原上自立為王,這才是最基本的一步,不過是想讓漢帝國的飯桌更加遼闊一些,食材更加多樣化一些……罷了。
至於劉徹,朝廷,以及那些朝堂老賊,楊川懶得去跟他們撕逼。
他要以自己的方式,烹製一道天下無雙的‘硬菜’。
其次便是煤炭和精鐵礦的開採。
憑藉自己的記憶和經驗,楊川在鹿鼎城周邊七八百里內,迅速勘探出兩座煤礦,一座鐵礦,兩座鋁礦和一座鉛礦。
他對鹿鼎城的幾十萬人口,實行了嚴格的‘食物配給’,同時,將所有的人進行職業分類。
牛羊牲口的放牧,交給一部分有經驗的牧人。
開春以後的開荒種田,交給那些年輕婦人。
大部分青壯年勞力,全部重新編制,以軍隊管理模式,組成幾支數目龐大的‘挖礦隊’,配合基建營,對幾座礦藏進行大規模採挖。
至於原有的基建營、火器營和騎兵營,則負責安全拱衛,保證鹿鼎城安全的同時,不斷的將草原上那些大小部落的人口掠奪過來,全部變成牧人、農夫、礦工和伐木工。
特殊時期,須採用特殊之手段。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鹿鼎城的資源儲備和兵械升級,楊川需要大量的精鐵、煤炭和木炭。
於是乎,一整套高效的‘社會執行體系’應運而生。
所有的土地、草場、牛羊牲口收歸‘國有’,人口統一編制,食物統一配給,工錢按月發放,實行統一貨幣……
這讓楊川想起兩千年後的‘大鍋飯’。
不得不說,這一套‘治國方略’,在貧瘠落後的漠北之地,竟然爆發出一種難以言傳的、持續而強大的推動力。
剛開始,那些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牧人,一點都適應不了楊川的‘996’福報,覺得離開了羊群和草場,會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災難。
可是。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
當每一個人,無論男女老少,住著溫暖的大房子,每天勞作完,什麼心都不用操,便能領到一份豐盛的食物,這就很好啊。
要知道,在草原上放牧,一場大雨,一場暴風雪,一場戰爭,可能會讓大量的部落從此消亡;與此同時,他們辛辛苦苦放牧和守護的牛羊牲口,其實還並不屬於牧人,而是那些草原貴族老爺們的財產。
其中,包括他們的妻女,也是貴族老爺的財產。
一年到頭,他們整日放牧著羊群,卻可能連一口羊肉都吃不上。
這樣操蛋的日子,他們過了一年又一年,貴族老爺們,便是他們的天……
如今倒好,不用放羊,每天都能吃到幾塊羊肉,喝一碗羊湯,而且,那些表現突出者,每天晚上還能喝上一大碗燒酒。
對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