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相比之下,包括什麼啤酒雞,啤酒鴨之類“外接”式啤酒菜餚,就顯得十分落伍,十分“滯後”了。
啤酒不但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當然這個也沒有什麼奇怪的,我上大一的時候,就時常用喝剩的“金獎白蘭地”猛搓下巴,春風過後,不是生出了一圈雜亂的鬍鬚嗎?但是這一次教我吃驚的是,據說啤酒其實很適合用來洗頭。有關的操作程式如下:“洗頭髮時,在水中加入適量的啤酒和香精,洗起來倍覺清新,不僅爽頭,而且能將頭屑、油汙一洗即淨,比起飄柔、海飛絲毫不遜色,且洗過之後,頭髮還能長時間的保持一股淡淡的啤酒酒花的清香。此外,若將適量的啤酒均勻塗抹在頭髮上,具有明顯的定型效果,可與摩絲定型髮膠媲美。”
如果你不幸交上一位有這種美髮習慣的女朋友,抱她在懷,就很有必要在狂嗅一番之後順便誇一誇她的髮香了:“蘭妹啊,我猜,你今天用的一定是‘純生’吧!”
“才不呢,人家早就改用進口的‘嘉士伯’啦,老土!”
你乾杯,我隨意
一次飯局上,主人無限感慨地提議道:“乾杯吧,讓我們一起弄出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
()免費電子書下載
這個建議無疑得到了全體食客的欣然同意,當然,如果她在舉杯時說的是“讓我們為某某人或某某事幹杯”、“歡迎各位賞光”或者是比較通用的那句“來來來,你乾杯,大家隨意”,我想她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樣的,不過乾杯的感覺肯定不同,甚至連這杯酒的滋味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飲酒為什麼要乾杯?關於這個問題,中外酒國人士都有過各種各樣的說法。比較流行的一種是: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以毒藥為首的陰謀常常借飲酒流通,因此,為了防止自己成為陰謀的犧牲品,舉杯飲酒之前雙方會碰一碰杯,目的是為了讓各自的酒藉著酒杯的碰撞而完成一次互相交換,達到你杯中有我我杯中有你的安全境界,對於毒藥和陰謀的戒備遂告解除,於是酒始得飲,敵友始得辨。
即使有一千種不同的解釋,我還是相信以上這種毛骨悚然的版本更容易使人接受,因為人類已經無數次自我證明了他們是一個天生傾向於接受“陰謀論”的物種。除此之外,這種“你杯中有我我杯中有你”的邏輯至今仍然被運用於一般性的安全防務之上。為什麼我們會耐心地等待一個在辦理登機手續時託運了一件行李卻沒有登機的旅客?這並不是出於航空公司對誤機旅客的關愛,而是我們大家都一直相信這個人違反了一項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與全體乘客和全體機組人員以及全體飛機零部件“乾杯”之後,甚至連“舔一舔”也不敢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置身於和平年代的餐桌之前,還是讓我們把乾杯之目的想象得美好一些吧。對於我個人來說,乾杯的目的最好不是為了要同時灌醉自己和對方,也不是為了履行那約定俗成的禮儀,完全是為了弄出這“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來盡聲色之娛的——若玻璃之間不發生碰撞,則滿桌的色香味在滿足著我們的感官之際,卻不能稱其為“俱全”,猶如五官科醫院獨缺了耳科一門。
雖然中國人和老外都愛喝酒,不過乾杯是一種西禮;雖然中國人和老外都會乾杯,但是隻有中國人說的乾杯才是真正的乾杯。
“浮一大白”是中國固有的飲酒傳統,不過,現在的酒桌上除了拍古裝戲,誰要是舉著個杯子臉紅脖子粗地來上這樣一句,很可能被視為有病。目前已內化為我們飲食生活的一部分的“乾杯”,卻系由英文cheers泊來。事實上,cheers只是互相敬酒的用語,而沒有“喝乾”之意。這個詞之所以被我們大膽假設、一飲而盡地譯成“乾杯”,估計是因為中國酒一定要“乾杯”才好喝的緣故。想當年,我用我的中國眼睛追美國肥皂劇《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