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這首詩裡面真的問了好多好多的問題,有些腦子轉得慢的人甚至完全跟不上思路。
郢都某院內。
一中年男子看了眼自己傻愣愣坐在門坎上的幼子,恨鐵不成鋼地搖了搖頭,「難怪吾兒課業如此不堪,平日裡從未見他提過疑問,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能提出這許多疑問,屈左徒非常人能及也。」
【有點累,容我喝口水。】
樂聲仍在繼續,巨幕中先時還激昂的樂聲現在已經慢慢地緩了下去。
觀看巨幕的眾人也都靜下心來,開始回味剛才的那首詩。
就連屈原也是怔怔,這些疑問確實是自己閒來無事時所考慮過的沒有錯,可用這女子的語氣念出來,他竟也彷彿變成了那個看到過楚國衰敗的自己,心裡跟著惆悵起來。
然而就在眾人還沒緩過來時,卻見女子拿了水杯竟是直接靠坐在了書桌之上。
「這……這成何體統啊!」
一向最是信奉儒家的齊國人首先看不下去了。
齊宣王田闢強看著巨幕眉頭也是越鎖越緊,這樣一個不守禮節的女子所說的話當真能信嗎?
可聽她言語間也不是不知禮,她為何如此這般?
「子曰,『居處恭!』,此女可當真是,唉……」底下大臣也都紛紛發出譴責之語。
可這巨幕中的女子不知是聽不到他們說話還是不願聽,根本不搭理他們。
無奈,他們總不能蒙了眼睛不去看或堵了耳朵不去聽,故而只能一邊嫌棄一邊又盯著巨幕,生怕錯過什麼緊要的有利於自己的 話。
而在公元212年,建安年間的鄴城,有人卻持完全不同的觀點。
曹操假子何晏身著一聲白衣寬袍,快走於院中樹影之間,忽逢巨幕,駐足而觀之。
這時,見到巨幕中的女子隨意靠坐於桌,一派自由灑脫之相。
何晏笑道:「甚好,此女可引為知己也。」
看了片刻,何晏身上愈發燥熱,他以袖扇之,問身旁人道:「瞧那女子,肌膚白皙,可是五石散之效?」
下人連忙附和,「當是如此,否則如何能有這般好?」
何晏不置可否,滿意地提步繼續奔走散熱不提。
【想來大家也發現了,三月在朗讀這首詩的時候是有情緒變化的,從一開始的平靜到後來的爆發,其實這是我自己給自己加的戲,單從本首詩來看是沒有這樣的情緒變化的。】
【可我認為這首詩最後歸根到底它還是一首政治抒情詩,雖然這麼多問題都是屈原心中所疑沒錯,但是他最後的落腳點應該還是在自己的愛國忠君情感上的。】
【我說個不太貼切的形容,個人感覺他此中所表達的感情有點類似於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在《感天動地竇娥冤》裡面的「天耶,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屈原跟竇娥一樣,並不是在怪天,他們是在怪這難平的世道!】
公元1288年,元二十五年。
蘇州某勾欄內,還未來得及除去臉上戲妝的幾人憤憤不平。
這幾年朝廷不斷增加稅收,讓他們這些行商之人苦不堪言。
「漢卿,此女當真吾等知己也!」
這世道如此,他們當如何是好啊?
這問題不止是他們的疑惑,也是千千萬萬元朝百姓們的疑惑,他們當拿這世道如何?
而關漢卿也不過是一個底層醫者,一個窮寫戲曲的,縱使被後世銘記,他也終究改變不了這吃人的世道。
他痛心道:「確乃吾之知己!」
願這知己能說些利國利民之法吧!
【以三月自己的看法就是,屈原此詩看似追問,實則控訴。】
女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