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不過,秦國乃天命所歸,待那白起尋至鹹陽,屆時秦便如虎添翼,一統天下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怨,對於這一點也是沒什麼爭議的,多覺得是文學具有批判現實的作用。而黃宗羲就在《汪扶晨詩序》說,「悽戾為《騷》之苗裔者,可以怨也。」間接說明瞭《離騷》是可以達到一個批判現實的作用的。】
【《離騷》中有很多詩句都是在批判現實,尤其是前半部分很是直接,「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指君王,浩蕩乃荒唐之意。怨就怨楚王荒唐啊!始終看不懂他人的心!】
此話一出,眾人又是假裝若無其事地瞥向熊槐和屈原二人。
若是往常聽到此番言論,大王早就暴怒了,可此時他們的大王卻像是什麼也沒聽到似的,只認真地看著巨幕。
熊槐已經看開了,自己現在發火也好,忽視也罷,這群人不知怎麼笑話自己呢。
為今之計,只有讓他們看到自己改變現狀才能改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他沒忍住看了一眼身旁的屈原,安撫的話卡在喉中終是沒有說出口。
屈卿似乎一點也沒受女子言論的影響,他如此坦蕩,自己以往怎麼就沒發現呢?
【除此之外,詩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言志,許多人都提到過這個觀點,我們現在最為認同的是《毛詩序》中「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觀點。而《離騷》從頭到尾都在抒發著屈原的忠君愛國之情。】
那些原本還有些輕視屈原的各國文人聽了三月的話,又看了看自己記下來的《離騷》詩句,再一看自己的詩。
似乎寫詩也沒那麼簡單。
唐元和年間,江州。
白居易聽了此女之言,更嘆自己與屈原不是同代之人。
屈原,真當己之知己也。
他心中越發激動,滿腔的情緒不知與誰述說,遂憤而提筆。
「月日,白居易。微之足下:據上次書不足半年,然今天降巨幕,全城皆可觀之,不知足下可見?言語之間感吾之心,此女乃千年後之人,後世之人猶信興觀群怨,足明吾二人之言乃正理,持之必勝焉……」
【這兩個理論對後世詩歌乃至文學都有很大的影響。唐代白居易、元稹等人曾領導新樂府運動,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新樂府運動其實是為唐代政治改革而服務的,所以它的含義是比較偏向於政治的,我們暫不提政治的話,他的意思就是說寫作要反映現實,不能為了寫作而寫作。】
白居易看著巨幕,手中毛筆上的墨汁滴落在宣紙之上他也未曾察覺。
此女竟提到了他!
敢問,普天之下哪個文人不希望名垂青史?
自己所提出來的觀點竟被後世記載!
何其幸哉!
他連忙換紙。
「微之足下:幸哉!後世之所憶也!原恐吾二人慘遭貶謫而不為,依吾之見,回長安之日,近矣。……」
【而屈原之作,是如何反應他自己的意志又是如何反應現實的呢,接下來三月以自己的理解來簡單地意譯一下。】
【《離騷》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個藝術版自傳,大概可以分為四段。從「帝高陽之苗裔兮」到「豈餘心之可懲」 為第一段,我是顓頊後代,生於正月,父親為我取名正則,我的字是靈均,我從小注重修養,品德高尚。】
【時間一晃我都這把年紀了,可我還沒實現我的美政理想。快呀!大王!跟著我一起努力吧!上天是公平的,古代那些明君多好啊,身邊那麼多賢臣幫助。那些昏君,都沒什麼前途啊!】
【我知道諫言會讓人不喜,可蒼天在上,我屈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