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1/5 頁)
第一百零二章 大婚當日
貞觀九年,三月初八,豔陽高照晴,汝南公主與安平郡主同時下嫁給壯武將軍——李承訓,天下大脯三日。
漢代以後,儒術深入天下民心,凡事重禮,依禮,這皇帝嫁女更是繁文縟節不斷,及至大婚正日,更是馬虎不得。
依禮,天初剛亮昏,李承訓便需著盛服,與家長到祠堂,向祖宗跪拜祭酒,告知今日要迎娶新娘,不敢忘記祖宗的恩德。
可李承訓已是無父、無母、無“無祖宗”的人,因此這一禮節卻是免了,但他卻並不能立刻去迎親,因為汝南公主那邊卻是雙親俱在,有祖宗保佑,她是要太廟敬祖的。
自有禮儀官在掐算時間,估摸著時候已到,李承訓這才跨上高頭大馬,命儀仗隊、鼓樂隊在前,自己與兩個十六人抬的雕龍刻鳳的鑾轎居中,再後是大批的禮品,再由迎親的人員四周相隨,浩浩蕩蕩地向宮門行去。
為了凸顯排場,迎親隊伍有百人之巨,再加上隨時跟在後面看熱鬧的百姓,這隊伍簡直是從東市一直到排到了皇城口兒。
皇帝因為公主大婚,全國放假三日,百姓們自是樂意,因為皇帝放假的同時,會有賞賜相隨,讓百姓同蘸雨露恩澤,古時稱之為“大脯”。
那些一路相隨,或者圍觀的百姓,個個笑逐顏開,歡天喜地,全都仰視著這大馬上的英俊青年,自然也有一些七姑八姨在指指點點,或者一些文人武夫在談論他的英雄事蹟,當然也少不了那在人群中躥來躥去,時而衝到馬前的小孩子。
總之,是萬民歡騰,熱烈空前,坐在馬上的李承訓,被這氣氛所感染,越發地精神抖擻,熱血沸騰,但他心裡卻是極其複雜,充斥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有些歡喜,有些好奇,有些忐忑,還有些懼怕。
駙馬府到宮門的距離不遠,可由於百姓的觀瞻,卻走了好久,直到入了皇城才好些,但皇城內也有不少無事的侍衛、宮女在遠處看著這迎親隊伍,自也少不了評頭論足,一片豔羨。
未嫁的公主通常是在自己母后的宮中居住,汝南公主卻是母親早逝,因此現在居住的宮中,只她一人。皇帝考慮到公主出嫁,沒有母親在側,總覺得於禮有差,便令汝南公主來立政殿暫住,待出嫁之時,自己與皇后與她做主。
離老遠,李承訓便見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站在立政殿門口,連忙下馬,牽馬來到近前,“參見父皇。”
“快,駙馬請進!”李世民滿面喜色,出言招呼,並引李承訓入到門內。
李承訓來到大殿廳堂,向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叩拜過後,便令迪喜把隨行帶來大雁,放在地上。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拱手算是答禮,而後命人把大雁收好。
這時,李承訓再次叩拜,而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卻沒有還禮,而是命公主的ru母把公主引了出來。
所有這些都是儀式的一部分,是規定的程式,叫做奠雁之禮。
之所以選擇用大雁做信物,完成這個禮儀,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雁是候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一對男女的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
二是大雁飛的時候排著行列遵守上下的規矩,前面飛的大雁叫出聲後面的大雁也會回應,表示尊重禮儀。
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人們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行奠雁禮,以定婚姻的和順。
時至今日,堂堂中國禮儀之邦,已經沒了這種風俗,而曾經以唐為師的朝鮮,韓國等國,卻依然在也襲用。
奠雁之禮結束時,李承訓面色滾燙,他曾著實為此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