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3/4 頁)
。
無奈此子天生好鬥,經常結交遊俠,後來乾脆自己混起了“幫派”,名為“安門”,家中游俠地痞、三教九流往來不休,他的幾個哥哥經常擔心因此而引起禍事,經常愁眉不展。
薛安都從小受兄長照顧,顧及嫂嫂們的情緒,便搬離了河東薛家,與兄弟們分家,帶著“安門”在河東闖蕩。
他離家時分文未取,出行全靠各地有交情的遊俠兒和義氣之士饋贈財物、借他住地。薛安都也從不扭捏,給就拿了,有忙就幫,漸漸在豫州和秦州闖下了較大的名頭。
魏國和夏國交戰之時,秦州有一支白龍胡趁機作亂,在秦州四處搶掠,甚至敢去偷襲魏國的糧草輜重以資族人,大魏數次想要剿滅此人,無奈他們聚眾來去,行蹤不定,總是屢屢失手,反倒丟了不少次糧草。
白龍胡作亂時在秦州搶掠,恰巧毀過一處漢人的村落,而這村落裡的人曾經收留過薛安都和其安門,薛安都為了給村中幾百口人報仇,便帶著秦州的遊俠兒搜遍了秦州,找出了這支白龍胡的行蹤,而後更是聯合當時負責征伐秦州的鮮卑大將一舉將他們殲滅,平定了白龍胡之亂。
這一戰,薛安都單槍匹馬射殺了白龍胡的首領白龍子,親手為秦州死難之人報了仇,一時名聲大震。拓跋燾最愛少年英雄,又欣賞他的義氣,便封了他為“橫野將軍”,賜了他一個出身。
薛安都是魏國人,其父兄都在魏國,只不過是流浪到夏地。家中幼子得到官職的訊息一穿回去,薛父立刻招募勇士、購買甲冑、聚齊全家之財力,用於支援家中這位幼子“浪子回頭”。
薛安都本身武藝就極高,又有一身遊俠兒才有的“游擊戰”的本事,領著一群遊俠兒和家中送來的私兵,愣是在胡夏與魏國之戰中獲取了不少軍功。
他在豫州和秦州多受敬重,人人都愛他“俠義”的名聲,往往比前來征伐的魏國鮮卑將領更得人心,還未真的攻打,已經有不少百姓和官員紛紛投降,只因為相信他不會濫殺無辜。
如此一來,薛安都雖然入軍晚,資歷淺,但軍功以滾雪球的方式快速積累,到了拓跋燾論功行賞之時,他這個被拓跋燾“慧眼識珠”的小將立刻博得龍顏大悅,拓跋燾自得自己的“伯樂”做的好,將薛安都好生褒獎了一頓,賜了他秦州和豫州兩州都統之職。
秦州胡人眾多,豫州因為是從劉宋搶來的,只有半境,所以州境特別小,而且境內“宗主”林立,賦稅無法順利收取,各種矛盾屢屢發生,人人都不願意到這兩州為官,所以薛安都得了兩州都護,竟沒有多少人羨慕他,隱隱還有些幸災樂禍。
薛安都是任俠脾氣,對這些毫不在意。在他做官時,也常常用當年呼嘯山林的方式去理事。宗主們不怕老奸巨猾,就怕這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年輕人,秦州胡人又喜歡這樣的脾氣,是以兩方對他都很客氣,他這都護也就好生生的當了一年多,竟沒有人說他不好。
秦州和豫州人口失蹤之事,原本攤在哪個州里都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此時正是亂世,夏國和魏國打仗,夏國自己諸族也經常打來打去,少了幾個人、幾十個人都是常事。
在這個戶籍制度名存實亡,人口全靠“戶”而不是“丁”的年代,少人連縣官都無法發現,更別說傳到上面。
更何況失蹤的大多還不是什麼德高望重、家有財產之人,不過是些遊蕩在外的流浪兒,或者旅行在外的行商、旅人,家中沒有兒女的老人、或是失去父母漂泊的孤兒等等。
但遊俠們也是“流浪在外”的。手頭不趁手的時候,這些遊俠們露宿在野廟、荒地也是家常便飯。當遊俠兒們發現自己的同伴出去就沒有回來後,他們意識到有些事情發生了。
遊俠械鬥結仇是正常的,死的無聲無息也是常事。可有些遊俠兒出去混跡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