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知識的過程需要虛心來配合。
如果不虛心,再簡單的事也學不會。就像織毛衣,很多的人都說自己學不會。其實,不是學不會,女人學不會,是懶得學;男人學不會,是羞於學。不論是男是女,如果對織毛衣有強烈的求知慾,半個小時就學會了。倘若你有虛心的品格,強烈的求知慾,你不僅能吸收很多新的知識,而且還能把吸收的新知識與當前的工作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就會創造出新的成果,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像馬俊仁一樣,打破了中國長跑的紀錄;像張藝謀一樣,開創了中國電影史的奇蹟。
多向工人農民學習
有人與農民在一起,會覺得農民讀的書少,沒有知識,和他們說話如對牛彈琴。我則認為不是他們聽不懂,而是你沒有說清楚。而且農民掌握的知識很多,可以向他們學的太多了。比如種玉米、小麥、大豆等農作物,他們能準確地把握什麼時間種什麼農作物,每畝播多少種子,種子何時發芽,什麼時候澆水、施肥、收穫等,這些知識他們都懂。也許在家裡種菜、養花的時候會想到要向農民學習,但是真正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就沒有想到向他們學習,甚至不承認他們比自己有知識,有能力。不承認,只能說明不虛心。
我很喜歡和農民交往,和建築工人交流。大量的實踐經驗、艱苦的環境使他們的腦與手配合得很好。我們看建築工人砌牆,能穩穩當當、又快又好地把一塊一塊的磚壘成高樓大廈;而有些人住在寬敞舒適的高樓大廈裡,卻瞧不起建築工人,認為他們是做苦力的,這種工作誰都可以幹。其實,看似簡單的砌牆壘磚技術也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提高的,沒有一兩年的訓練是不行的。一個好的泥瓦匠與藝術家一樣,靠的是知識和悟性,是手和腦的有機結合,更重要的是:沒有吃苦的精神是堅持不下來的。泥瓦匠與藝術家相比沒有那麼多的浪漫情懷,但他們有的是紮實的生活經驗,因為“泥瓦匠們”很多,所以我們沒有感受到他們的可貴之處。實際上,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如此辛苦地創造財富,應該認同他們的勞動。否則,幹體力活的人會越來越少,願意創造精神浪漫的人會越來越多,都願意到人才市場中去尋找輕鬆、浪漫的工作,拒絕去做一個泥瓦匠,甚至認為讓自己做泥瓦匠是侮辱他的人格。如果有這樣偏激的思想,又能創造什麼樣的精神財富?我想告訴那些在烈日下勞作的農民、工人,你們身體強健,精力充沛,生活實在,你們是光榮的;貪圖享樂、好逸惡勞是可恥的。
高學歷的人,既然能透過考試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說明他們在學習上還是很虛心、很刻苦的,具備虛心的品格,從學校出來,求知慾會驅使他們仍然虛心向別人學習,甚至放下身架去學習種地、砌牆。但是社會能不能給他們一點鼓勵?媒體也不要說他們是大材小用。我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袁隆平種地成為水稻之父,我們也可以試著研究能不能在土地上創造出奇蹟。
學歷高往往給自身造成一種“缸裡水滿”的錯覺,在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就不用心,更不用說主動求教了;相反,學歷低的會主動求教、虛心學習。有人說我是學藝術的研究生,與種地有何聯絡?藝術來源於生活,連種地的艱辛都體會不到,又到哪去發掘藝術呢?如果是學機械的,到農村可以幫助實現農業現代化,多搞些發明創造怎麼樣?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如果碩士、博士能放下身架,拿起砌刀到建築工地學習砌牆,前半個月可能會經常受到領導批評、同事譏笑,後半個月可能就會壘得越來越好,有高學歷,又能放下身架去砌牆,不但能得到砌牆的經驗和工作的體驗,更能得到大家的欽佩。這對個人的發展大有好處。
放下身架,俯下身去,多做體力勞動,對高學歷的人來講,可能是更重要的另一種知識的積累,學歷高就發揮高水平,多與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