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印度總督(第1/3 頁)
自從袁世凱進入太子班底之後,除了張苞對他還算比較熟悉之外,其他幾個人對他多少都有些不待見。
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們覺得袁世凱只是個靠關係走後門的人,沒有什麼真本事。
而且袁世凱還曾經在朝堂上與他們發生過沖突,讓他們覺得這個人不好相處。
然而,凡成大事者,心態必然超於常人。如果連一點委屈都受不了,那麼這樣的人自然是不能長久的。
所以儘管其他人對袁世凱有些不滿,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心生怨恨或者自卑。相反,他始終保持著低調和謙遜的態度,甚至讓人覺得他已經被打擊得一蹶不振了。
這次隨軍出征,袁世凱一路上都非常低調,幾乎不怎麼說話。即使是太子向他詢問意見,他也總是先沉思片刻,然後再給出自己的看法。
對於一些細節問題,他從不與人爭執,而是選擇退讓一步。這
種做法雖然讓一些人感到失望,但也讓更多的人開始懷疑這個年輕人是否真的像傳說中的那樣有才華。
很多老將都認為,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受了這麼大的打擊竟然一蹶不振,實在是太可惜了。
想當初,他可是皇帝跟前最有希望的新星啊!可現在呢?他卻學會了混個資歷,只想著早點退休。
不過,太子並沒有理會這些人的看法。他知道,軍隊行軍路上的瑣事自會有人處理,而真正重要的是人才的選拔和使用。
作為一名領導者,他需要的不僅僅是那些能言善辯、善於交際的人,更需要的是那些能夠獨當一面、有遠見卓識的人。而袁世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雖然他目前還沒有展現出自己的才華,但太子相信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他一定會有所作為。
此外,太子還明白,作為一名領導者,有時候不需要事事親力親為,而是要懂得放手讓下面的人去做。尤其是對於那些有才華的人來說,如果在一些小事上過度耗費精力,反而不利於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太子在處理事情時總是採取放手的策略,讓下面的人去處理各種具體事務,而自己則專注於把握大局。
大軍千辛萬苦來到印度後,袁世凱方才主動在軍事會議上提出建議道:“印軍構成複雜,軍令尚不統一,各邦不服甘地管理者大有人在。
軍隊不過是憑藉大漢軍隊威脅,勉強召集而來。漢軍不能進攻太過迅速,應該使用疲敵之計,讓他不戰自潰。”
劉錦棠著急回新疆,反駁道“我大漢軍力強盛,對付一支亂民組成的軍隊,還要使用疲敵之計,依我的意思,派出精銳直接滅掉英軍和甘地的老巢。速度又快,效果又好。”
袁世凱罕見地提高聲調,道:“那甘地極其善於蠱惑人心,教民狂熱,就算打下城池,也難以有效治理,此戰絕不可速戰!”
太子韓勤道:“讓袁參謀把話說完。”
袁世凱繼續說道:“當務之急殿下應著手準備三件事。一、斷絕英國從陸路和海上對印度的支援。二、截斷恆河,斷其水源。三、對印度重點城市進行轟炸,震懾民心。”
太子道:“第一條可以,南海艦隊已經封鎖了印度洋,阿富汗那邊的交通要道也有重兵把守。這第二條本宮頗有疑慮,如今正是枯水期,且印度河流眾多,既達不到水淹的目的,也達不到渴死敵人的目的,有什麼用處呢?”
袁世凱道:“控制了恆河,便控制了印度北方,咱們在恆河源頭截斷水源,雖然達不到渴死他們的地步,但嚴重打擊印度的農業,長期斷水意味著明年失去了生計。
不出三個月,印度內部必亂。雖是枯水期,但給印度搞一次洪水讓他們長長記性還是足夠的!”
太子點了點頭,道:“此計或許毒辣了些,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