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處於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在劉禕之死後不再發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並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於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紅陶女立俑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並於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ldo;輪&rdo;。皇太子也就成為皇孫,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並不平靜。不知什麼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麼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後告發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於嘉豫殿之後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後,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對於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睿宗也不敢發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麼事發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睿宗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ldo;阿黨惡逆&rdo;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後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聖曆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ldo;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rdo;,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藉口,他是認為自己年幼,不願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瞭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
騎馬女泥俑結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殺死二張(昌宗、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不到一個月,睿宗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於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闢以後的政治漩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並由上官婉兒執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後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後來,韋後的黨羽認為不應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後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懷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顧託遺志,而韋後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把持了朝政的韋後的陷害。這說明睿宗在躲避政治鬥爭漩渦的衝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
由於倒行逆施,韋後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後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據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後,王公百官上表,認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