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2/2 頁)
永徽元年(650)‐‐弘道元年(683)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應該說,作為一個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運的,因為,他繼承了父親太宗的輝煌基業。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帝王生涯來說,&ldo;子承父業&rdo;同時又是不幸的。當人們觀察他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既而在他身後又是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女皇武則天,在他們兩人並駕齊驅的時候,又總是被武則天搶佔了頭籌。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喜歡捉弄人。差不多被歷史忽略的高宗,卻平穩地做了35年的皇帝,這在唐朝所有皇帝當中,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時間最長的。高宗從即位的第二年改元永徽以後,在位期間,一共14次改元;除了他身後的武則天因為經常會在一年當中數次改元而有18個年號外,高宗又是唐朝皇帝中擁有年號最多的一位。
居儲君:憑&ldo;仁孝&rdo;得以立
太宗有14個兒子,李治排行第九,他是長孫後所生,小名&ldo;雉奴&rdo;。貞觀二年(628)六月出生在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封為晉高宗《矛江敘帖》
王,七年(633),遙授幷州都督。在他前面,不僅有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他一母所生的同胞兄長。在古代皇位繼承製度的傳統當中,嫡長子具有特殊的優越。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能夠最終被立為皇太子且能繼承大統,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李承乾自幼聰明伶俐,太宗對他很是喜歡。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剛剛即位,便將年僅8歲的承乾立為太子。一開始,李承乾積極上進,能識大體,頗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評。但他生於深宮之中,自幼養尊處優,喜好聲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壞習慣,生活日益荒唐頹廢。太宗便動了廢立之心,開始屬意第四子,也即是長孫後所生的次子、承乾的胞弟魏王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