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2 頁)
唐&ldo;開元通寶&rdo;銅錢武德二年二月,初定&ldo;租庸調&rdo;法,到武德七年又加以完善,規定租賦以外不得橫徵暴斂;並且繼承和發展了隋朝的均田制,受田者納稅,不受田者不納稅。武德四年鑄&ldo;開元通寶&rdo;制式錢幣,&ldo;輕重大小最為折中,遠近便之&rdo;,這既表示其開國,又統一了貨幣,在貨幣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他還興科舉、辦學校,培養和選拔人才。李淵建國後,在天下大亂、百事待舉的形勢下,經過艱苦的工作,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進行了制度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武德七年定令,是唐朝國家體制確立下來的重要標誌。所有這些,不僅逐步實現了在國家制度建設上的撥亂反正,也為他的後繼者太宗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
鳥盡弓藏,誅殺功臣與歷史上的所有帝王一樣,在維護其政治地位和統治穩定方面,李淵也暴露出他殘暴專橫的一面。李淵稱帝後,儘管常常引貴臣共榻而食,與臣下均席而坐,並美其名曰不忘&ldo;宿昔之好&rdo;,但他一時一刻也不曾忽視對大臣的防範。
武德二年(619)二月誅殺劉文靜一事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劉文靜是隋末唐初的風雲人物,為李淵建國立下汗馬功勞。劉文靜與李世民、裴寂等曾因功得免死的待遇,並擔任門下省納言。但他自恃功高,不滿自己的地位而心生怨望,招致李淵的忌恨。當他弟弟劉文起請巫師行厭勝之術(古時一種巫術,謂能透過詛咒制勝,壓服人或物)被人告發時,李淵就藉機把他一起逮捕下獄。儘管李世民和一些大臣都據實力爭,李淵也充耳不聞,最終以謀反罪殺之,並籍沒其家。劉文靜臨死前把這一切歸於&ldo;高鳥逝,良弓藏&rdo;,說明瞭李淵作為大唐帝國的創業垂統之君,與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的奠基者沒有本質的區別。
交付皇位:做太上皇
高祖李淵在位9年,因為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他的帝王生涯提早結束了。這年八月八日,他傳位李世民,做了太上皇。
太上皇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為他的父親莊襄王追尊的稱號,所謂太上就是無上,也就是比皇帝還要尊貴的意思。歷史上有不到20歲就做了太上皇的,像北魏獻文帝;也有85歲做太上皇的,像清朝的乾隆皇帝。李淵退位時已經61歲,他做太上皇既不是高齡者,也不是年輕者。做太上皇倒也無妨,如果不把南宋的高宗看為開國者,以開國之君又做了太上皇的,歷史上李淵是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位。李淵自然也是大唐的第一任太上皇,在他的後世子孫中,做太上皇者還有不少。這似乎也是唐朝皇帝不同於歷史上其他王朝皇帝的一大特點。
李淵是在貞觀九年(635)五月70歲(《新唐書&iddot;高祖紀》記載為&ldo;七十一&rdo;)的時候死去的。從他退位到死,李淵又度過了9年的太上皇生涯。與歷史上的太上皇的境遇不同,他做太上皇的9年當中,不僅個人生活平安無事,而且大唐王朝在他的繼承者手裡也迅速發展、蒸蒸日上。應該說,李淵做太上皇,儘管有不得已的因素,不是主動的行動,但是他能夠在面臨突發事變時認清形勢,能夠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避免了在中央中樞政治當中引起更大的政治危機,即使他的後繼者沒有創造出一個貞觀之治那樣的輝煌盛世,也足以給他一個應有的正確評價。
李淵做太上皇以後,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太宗舉行的一些酒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這裡。太宗經常到九成宮(即隋朝的仁壽宮,位於今陝西麟遊)避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