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第2/2 頁)
的寫作有興趣,但是對亞特蘭提斯這個話題卻非常排斥。
在《奇蹟與象徵》中,你提到&ot;洪水下存活的人,傳承了萬物開始的秘密&ot;。我們的書針對那些殘存的人可能移居的地方做了一番調查。他們很可能搬至高緯度、有淡水湖的地方。的的喀喀湖和坦那湖(tana lake位於衣索比亞,《奇蹟與象徵》大部分便以此為舞臺)的天候恰巧適合,而且這個地區環境安定,有很好的條件讓這些人再度開展農業。
同信附上《天塌下來的時候》的概要。如果您有興趣,當將寄上原稿。
蘭德&iddot;佛列姆亞斯(rand fleath)敬上
我開始翻閱概要。讀了開頭的幾個段落後,我發現已找到我一直在尋覓的那塊失落的拼圖。它和我研究的古代全球地圖完全相合。那些地圖,不但正確地描繪出冰河床下的南極大陸(見本書第一部)。從其概要中,我可以看出各地的古代神話中出現的大洪水和全球性大災害,對環境的影響的確存在過。而且,佛烈姆亞斯還合理地解釋了為什麼北西伯利亞和北極圈內,會發現大量似乎為&ot;瞬間冷凍&ot;的哺乳類動物;為什麼現在北緯90度以上,草木不生的永久凍土層中,會發現高達90英尺的果樹化石等謎題。他對於公元前15000年以後,北半球最後的冰河期的突然化冰,以及和化冰同時產生的全球性火山活動成因等提出瞭解答。他回答了懸在我心中的一個大問題:&ot;好端端的大陸,怎麼會消失?&ot;其實,他的說法建築在哈普古德的&ot;地殼移動&ot;理論基礎之上。對於哈普古德這個激進的地質學假設,我早有所聞,而佛列姆亞斯將它摘要如下:
南極大陸,可謂最不為人所知的一塊土地了。我們大部分人都假設這塊海上的大島,已經被冰雪封閉好幾百萬年。但是最新發現證明,南極中有一部分的土地,至少在幾千年前還沒有為冰覆蓋。而就地質學而言,那是非常近的事了。我們可以用&ot;地殼移動&ot;理論,來解釋為什麼南極大陸的冰床,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成為今天的形狀。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