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第1/2 頁)
佛烈姆亞斯所指的&ot;地殼移動&ot;解釋,其實就是指哈普古德所提出的假設:南極大陸塊一直到公元前11000年以前,其實並不位於南極,而是在距離它現在位置至少要北2000英里(氣候比較溫和)的地方,但是在經過一次地殼大變動以後,才移動到現在的位置2。
佛列姆亞斯還繼續寫道:
地殼移動,使大塊土地漂移至死亡圈(阿拉斯加、西伯利亞一帶),這現象至為明顯。凡是動物大量絕滅的土地(尤其南北美和西伯利亞),顯然都是因為緯度激烈變化的結果……
地殼變動所帶來的結果當然是激烈異常的。地殼隨地球內部的激烈變化,而發生激烈的地震、洪水。大地呻吟,位置改變,天空好像要塌下來的樣子。海洋深處,地震頻繁,造成的海嘯衝擊海岸,淹沒土地,有的地塊被擠衝到比較溫暖的氣候帶,有的則被打進南北極圈內,永遠被冰塊所覆蓋。冰原溶化,使得海平面節節上升。所有的生物必須要適應環境,要不然就移居他處,否則便被淘汰……
在閱讀中,我聯想到哈普古德對地殼的一些描述:硬而薄,一旦剝離,&ot;就好像剝橘子一樣,皮與肉分離後,橘子依然完整,只是表皮打散了而已&ot;。
看到這裡,我還對內容相當熟悉。但是兩名研究者繼續提出了兩個我沒有想到的關鍵問題。
驚人的引力
他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引力(如本書第五部中所述地球公轉軌道的形狀變化一樣)在地殼移動的機制下,對冰河期的興起與衰退造成的影響:
博物學家兼地質學家路易&iddot;阿加西斯(louis agas siz),1837年首先提出了冰河期的概念。當時的學術界對他的看法很不以為然。不過,當越來越多對他有利的證據出現後,連原來抱持著懷疑態度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地球曾經歷過一段冗長而恐怖的冬季。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使萬物停滯生長的冰河期,無人能夠理解。一直到1976年,世人才找到直接的證據,證明冰河期確實在地球上存在過。現在大家都用地球公轉軌道的各種天文學特徵,以及地球軸的傾斜度,來說明冰河期的形成。的確,天文學的要素,對冰河期的發生有非常直接的關係。不過,那可能只是關係之一,同樣重要的,恐怕是冰河的地形,而地殼移動說將是解開這個謎題的重要關鍵。
愛因斯坦對南北極地殼上厚重而分配不平均的冰塊,是否可能造成地殼移動,曾經做過研究。他寫道:&ot;地球的自轉在重量不平均的兩個冰帽影響下,產生了一種離心力,而離心力的力量又傳達到了堅硬的地殼上,強度不斷地增加,聚集到一定的力量後,便會製造出一種地殼與地球本身之間的反動,而造成兩極的地塊往赤道方向移動。&ot;
當愛因斯坦1953年寫下上述這段文字的時候,世人還不十分理解天文對冰河成因的影響。當地球的公轉軌道偏離正圓1%,太陽引力的影響就會增加,對地球和上面的冰塊產生更大的張力,冰床的重量對地表施與重壓,加上地球的傾斜(對軌道形狀的另外一個影響因素),迫使地表改變位置,地殼變動……
引力與冰河時代的開始與衰退有什麼關係?
關係至為明顯。
地殼變動之際,原來在南北極的地塊(和現在的南極大陸一樣完全被覆於冰塊之下)突然移向氣候比較溫暖的低緯度地帶,冰塊快速溶化。同樣,原來在溫暖的低緯度地帶的土地,突然之間被移至南北極地帶,氣候異變下,很快便消失於冰原之下了。
換句話說,在我們認為的所謂上一個冰河期,北歐和北美的大部分土地,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