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4/5 頁)
他們寸步難行,他們幾乎是用著鐮刀砍刀開出一條蹊徑走入葬鴉屯的。
領頭的勘測隊長讓人做了好些處標誌,來到當年的群居地段,看到那些已經夷為平地的地基輪廓,不禁有些感嘆道:“其實,這裡是個不錯的世外桃源,這裡要山有山,有水有水,而且草木蔥鬱,地勢獨特,若干年後,這裡要麼是一處理想的居住場地,要麼是一處令人嚮往的旅遊境地,咱們今日來是找對地方了。”
“這些地基痕跡,怕是許多年前,這裡就有一批村民居長期住過,如果當年有開通一條大道直直通往裡面,也許這裡早就成了一個大村也說不定。”有人說。
“你們難道沒有聽說這裡的傳言嗎?這裡叫做葬鴉屯,曾經是一個天陰重地,鬧鬼兇得很呢,村民都搬光了,往後也是鮮有居民涉足,都忌諱裡面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呢。”又有人說。
“管它裡面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呢,這地只要一開發,吸引外地人的青睞,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只要我們別把這些不三不四地傳言亂傳播出去,這裡鐵定能成為外地人蜂擁搶購的地盤,最低的打算,這裡至少能成為一個工廠的基地。”勘測隊長道。
眾人們愜意地對話,邊走邊議,所有人的眼裡,葬鴉屯就是將來的一個聚寶之地,無論多麼荒蕪的地方,只要經過施工隊一改造,那裡就是舉世矚目的新潮流之地了。
不知不覺到了葬鴉屯的後屯,人們終於發現了一條山澗,下面的流水已經乾涸,倒像是一條頎平蜿蜒直下的公路,乾涸的流徑上滿是被水流沖刷出的卵石,青石,兩側仍可看到被水流浸泡後發黑的痕跡。眾人們沿著山麓走下山澗,發現這裡其實就是排洩山洪和溪流的彙集地點,因為近段時間的旱災,這裡的山澗才變成了皸裂的河床,要是有一場大雨來臨,這裡很快又稱為水流汯汩的地方。
勘察隊長遣了幾人沿著山澗下巡視,不多時,便有一人回來報告,說是在山澗朝西北方向的一處拐彎口發現了一口棺槨。棺槨並不如普通的棺木般大小,要大兩三倍,裡面空無一物,只見是一個下槽的棺槨,容積巨大,可裝一頭牛,棺蓋不在,怕是被水流衝到了更遠的地方。
勘測隊長立即帶著眾人前往觀看。來到了拐彎處,終於看到了那半口棺槨,它被卡在兩處巉巖相對狹窄的地方,一半的棺槨被陷入沙石裡面,下槽內被上方沖刷下來的枯枝敗葉與卵石沙礫堆積滿了,俯瞰下方遠處,也不知道棺蓋被沖刷到了何方。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口棺槨恐怕也被沖刷浸泡了數十年,卻是沒有太多腐朽痕跡,那些鐫刻在表面的雕龍畫鳳依舊清晰可辨,輪廓分明,就是表層的顏色和鍍金被分解得發黑了,沒有了當年華麗奪目的色彩。
勘測隊長一眼便瞧出此棺槨價格不菲,而且木料珍貴,是難得一見的佳品,要是把棺蓋也找來,整套棺槨一定能賣個好價錢,便當是白白撿了一筆橫財,不要白不要,便命人繼續沿著山澗小路跟蹤尋覓,務必把棺蓋找回來。
他們此番來的目的是給葬鴉屯開出一條通往屯內的大道,並且焚燒掉一些雜草樹木,夷平岩石,豎立標誌,拉上電線杆,給這裡通上電路。現在就十來人當然是幹不了,不過只要他們把地圖示誌,記錄資料移交上層後,不出半月,這裡便會是機械轟鳴,人聲鼎沸,一片嘈雜的開發聲音了。
派出的幾人去了半晌,才見有人來回話,說是在距離棺槽近一里路下方發現了那塊棺蓋,正如之前所料,棺蓋也是完好無損,只是四角崩掉了一些。勘測隊長顧不得當天的工作程式了,命所有人都下山抬棺木,十四五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棺槽和棺蓋彙集一處,又分別把它們都搬回了葬鴉屯上。
“這棺木暫時先放這,人力太費勁,過幾天這裡道路整平了,咱們找來機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