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第1/2 頁)
袁氏要求國民黨人靜待法庭解決宋案,但他本人卻不打算真的以法律手段來解決。由於洪、應、趙三人都牽涉以非法手段操弄憲法起草,以及圖謀以&ldo;莫須有&rdo;之證據損毀&ldo;孫黃宋&rdo;聲譽,這一陰謀一旦在法庭上公開訊問,對作為幕後主使人的袁世凱將是重大打擊,很有可能直接影響其競選正式大總統,因此,袁世凱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的。為此,他針對三人情況採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
對於洪述祖,儘管麻煩都因他擅自唆使應夔丞殺宋而引起,但袁世凱更擔心的是,洪述祖一旦被抓,其以非法手段傾陷政敵的陰謀將不可避免曝光於天下,因此,他對洪採取了故縱策略,讓其從容逃往青島德國租界,並與其私下交易,讓其一身擔責。對於應夔丞在上海法租界被抓,袁世凱得到訊息後,立刻於3月27日召開會議,&ldo;與各國務員密議一切善後辦法&rdo;,試圖將應犯&ldo;解京辦理&rdo;。[112]又命外交總長陸徵祥往晤駐京法國公使康堆,提出&ldo;宋教仁被刺案關係南北意見&rdo;,&ldo;為泯除南北猜疑起見,擬將此案提京嚴訊,務期水落石出&rdo;。[113]袁世凱還通電各省徵集意見,豫、晉、陝、滇、鄂、湘、川、粵八督均以&ldo;儲存法權&rdo;為由,主張提京審辦。[114]然而,江蘇都督程德全和黃興都主張將該案歸上海訊辦。輿論也質疑,洪、應都是中央任命的官吏,&ldo;平素常奔走於權貴之門&rdo;,&ldo;政府提歸中央,實欲改易供詞,消毀證據,以敷衍了事&rdo;。[115]同時,法、美、德、英各國公使提出&ldo;欲維持人道,保障租界治安,須在會審公堂審結&rdo;,&ldo;非水落石出時不能引渡&rdo;。[116]袁世凱這才不得不&ldo;決定將提京之議取消&rdo;。[117]迨應夔丞移交上海地方法庭審理後,由於處於國民黨人監控之下,袁世凱難以下手,於是他在明知陳其美並非刺宋主謀的情況下,對應夔丞黨徒為脫罪而採取的陷害陳其美之舉,採取縱容乃至暗中支援策略,藉以轉移視線,混淆視聽,將輿論攻擊矛頭引向國民黨人。[118]
對於趙秉鈞,袁世凱動用心思最多。宋教仁被刺後,袁、趙二人都受到了攻擊,而趙秉鈞所受攻擊尤重。為此,趙秉鈞屢屢提出辭職,要求出庭與兇手對質,以自證清白。但對袁世凱而言,一方面擔心趙秉鈞出庭對質將暴露二人以非法手段傾陷政敵的陰謀;另一方面,一旦趙秉鈞辭職,他就將失去&ldo;擋箭牌&rdo;,輿論對他的攻擊就會加大。因此,他對趙秉鈞辭職一次次予以拒絕,並力阻其出庭應訊。不僅如此,如前所述,袁世凱方面還製造了一個&ldo;血光黨&rdo;事件,由一位名叫周予儆的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學生出面自首,誣陷黃興派其在京組織暗殺機關,然後由京師地方檢察廳移請上海地方檢察廳票傳黃興到案,作為對上海地方檢察廳票傳趙秉鈞的抵制。此種伎倆讓張謇實在看不下去了,致函袁世凱道:&ldo;吾人深知周予覺、周予儆之誣扳與物證之虛造,於審訊之時必昭然大白於天下……國民數千年之特性,對於冤案無不感奮激昂,有同身受,於負人望者橫被冤抑為尤然,傳諸稗謠,被於閭巷,已成一般社會之心理。何苦故犯眾怒,至於如此?&rdo;[119]
袁世凱的第三個策略,是想方設法糾合各派力量,對付國會內稍佔優勢的國民黨人。
此種策略,早在刺宋案發生以前,袁世凱就已經在實施。刺宋發生後,袁世凱更&ldo;極力聯合統一、共和、民主各黨&rdo;,藉以達其目的。[120]工商總長劉揆一赴滬弔唁宋喪之前,曾於3月29日謁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