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臨離開北京之前,父親囑咐陳兆保上街買來了兩盞馬燈和一些蠟燭,翻騰出三四個戰爭年代用過的馬榦子。他說,真要打起仗來,打遊擊,這些東西很有用。如今,這兩盞馬燈還在我家儲存著,前些日子收拾儲藏室,我想把它們丟掉,想了想,又捨不得,還是繼續留作紀唸吧。
準備行裝時,按上面的要求,儘量少帶東西,最好能一個人挑得動。想到這個家不知何時能再回來,父親的情緒比較低落,他讓陳兆保和周均倫把帶不走的東西,一些檔案、電報、資料等涉密的東西,統統燒掉。 我還能做點什麼?(3) 連載:山高水長 作者:聶力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ldo;第一個號令&rdo;宣佈後的第4天,父親帶著6歲的聶菲,在陳兆保等陪同下,來到了北京火車站,乘火車去了邯鄲。由於當時父親只有一位秘書,周秘書只能留在北京值班。他去火車站送那一老一小,當老人和孩子鑽進車廂,火車咣當一聲開動時,周秘書覺得自己的鼻子酸酸的,幾乎落下淚來。
父親到邯鄲後,被安排在行署賓館住宿。雖然那時的賓館條件也很差,連暖氣都沒有, 但由於這一帶有不少他的老部下,所以父親和其他落難的老革命相比,還算是比較好的。
到邯鄲的第二天,父親就默默地來到了邯鄲烈士陵園。他在左權將軍墓前脫帽誌哀,眼裡含著悲傷的淚水。他一定又想起了這位親愛戰友的音容笑貌,想起當年他們還是年輕人時,做出的那些驚天動地的事情。他對陪同他的邯鄲軍分割槽的一位年輕幹事說:&ldo;左權年輕,能吃苦,很能幹,是我軍的優秀將領,可惜犧牲得太早了。&rdo;
2002年9月25日那天,我來到邯鄲烈士陵園參觀時,向陵園領導講到父親當年來這裡的情景,他們都感到吃驚,因為當時處於&ldo;文革&rdo;動亂中,陵園的人居然不知道曾經有過這件事情。
在邯鄲的日子裡,父親總想著做點事情,他要盡一個老兵的責任。不是搞戰備嗎?他就將自己在戰爭年代的老經驗整理成文,一式幾份,分送到軍分割槽、邯鄲市革命委員會、公檢法等。儘管泥牛入海,父親並不洩氣。
他提出到工廠、農村去看看,經過有關部門多次磋商,撥給他一輛快要報廢的舊吉普車。他在軍分割槽嶽明理幹事的陪同下,先後去了邯鄲製氧廠、鋼廠等10家工廠和5處農村。峰峰煤礦,是劉少奇當年開展白區工作時呆過的地方,父親冒著嚴寒去了,他看了採煤的坑道口,還看望了自己當年的警衛員。中午,他在一間平房裡休息,礦區領導告訴他,這裡久未住人,又髒又破。他卻說:&ldo;這裡挺好。&rdo;
聶菲在邯鄲的小學校插班讀書,她是北京來的,穿戴打扮顯得洋氣,同學們都叫她&ldo;小洋人&rdo;。她聽不大懂孩子們的本地口音,交流起來困難,她有時感到很孤獨。在她不上學的時候,爺爺總是願意帶上她到各處走走。許多年後她回憶說,就是在邯鄲,她第一次見識了棉花,原野上那一片片潔白的棉花令她好生喜歡;她還認識了很多的農作物,大開了眼界。她還說,老爺爺那時就教導她,要學會接觸社會,深入社會,瞭解社會,不能與社會有距離。後來,在她長大成人後,爺爺總是提醒她,要把自己融入社會和時代中,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父親聽說,離邯鄲30公里遠的何橫城大隊,科學種田搞得不錯,這裡人多地少,他們經過試驗,摸索出&ldo;間作套種&rdo;的耕作法,兩年裡種了7茬莊稼。父親興致勃勃去了,而且一連去了好幾次。
父親第一次來到何橫城,隨行人員向大隊支書李合貴介紹說:&ldo;這就是聶榮臻元帥。&rdo;
純樸的鄉親們上上下下打量父親,李合貴哈哈一笑,半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