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頁(第1/2 頁)
海外之地,並非都是荒蠻無用之地,反而大多都是肥沃之地,我大華如今人口已過萬萬,土地出產難以再有大的增長,這些海外之地,正可減小許多壓力。如呂宋一島,便有幾十州府的廣闊地盤,種植水稻再合適不過,而且氣候穩定,一年幾熟,若是盡開發之,再養幾千萬人不在話下,朝廷便再也不用去煩憂度支上的問題,大災小禍,皆有餘糧應對。」
謝昉聞言,似有不信,開口問了一語:「不知這呂宋在何處?」
徐傑走了幾步,點了一下地圖:「此處。」
夏文與眾人皆俯身去看,夏文已然開口:「此處當真有太師說的這麼大?」
徐傑點頭:「呂宋這一帶,可不止這麼大,群島無數,面積巨大,皆是種稻之地,若是真把這一帶全部佔得,多少萬人都能養活。」
能養活人這個論點,顯然打動了謝昉等人,這些人都是治國之人,農業社會,其實糧食就是國家之本,沒有什麼能種出無數糧食更有吸引力的論點了。什麼礦產資源,什麼土地面積,什麼林木產出,都不如糧食來得直接。
謝昉依舊理性非常,聞言又道:「若想大面積種植作物,民豈願背井離鄉?無民,再多的田地,也無甚意義。」
徐傑面色一沉,指著另外一塊地圖:「此處不遠,南下往西,過海峽,越一片廣洋,沿途皆有補給,廣洋之北,便是天竺之地,廣洋之西,乃黑人之地。無人可用便可在此兩處尋人來用。此兩處人口眾多,取之不盡。」
徐傑所言之海峽,便是馬六甲,沿途行船,不比太平洋難找補給,而是皆可沿岸而走,補給不缺,鄭和下西洋也基本是這個路線。印度洋北,就是印度與斯里蘭卡,印度洋之西,就是非洲。
徐傑說到這裡,其實已經有一個詞彙呼之欲出,那就是「奴隸」。歷史上的黑奴貿易,本身就是用來做農業生產的,造就了無數美洲的大莊園主,這些大莊園主生產的東西,極大部分都被運回了歐洲,歐洲的人口暴漲,也從這個時期開始。
謝昉聽得明白,卻是嘆息一聲,說道:「太師說的是崑崙奴啊,若是大量以人為畜,有違天和啊。」
徐傑已然牙關一咬,目光在廳內幾人來去,口中說出一語:「此乃江山社稷萬年不失之法。從夏商周至今,天道輪迴,往復不止,從來沒有過千秋萬代,雖天朝上國,亦內憂外患,不曾斷絕。何以強如漢唐,亦會覆滅?內憂不過人多無養,外患不過國貧無力。若是人再多也可好生好養,國再久也能恆富不弱。才可千秋萬代,萬歲萬歲萬萬歲才可成實際之言。」
徐傑這一語,再也沒有什麼仁義道德,說得直白露骨。卻還有一句直白之言沒有說,那就是不斷的對外擴張,會讓百姓保持對戰爭廝殺的血性,強軍強軍,還有什麼比這樣更好的強軍辦法?
也說得幾個儒士眉頭深皺,心中觸動,翻江倒海。
徐傑再說一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利爾,有何天和顧忌?為我大華之民爭利,豈不就是大仁大義?大恩大德?」
夏文略微有些顫抖開口:「太師,楚王,若是大興水師,那室韋怎麼辦?」
「陛下,室韋不過小患,若真水師大興,海貿繁榮,朝廷有錢有糧,臣可保證,臣有生之年,必徹底覆滅室韋,甚至在草原開設州府,永絕後患。」徐傑堅定而言,統治草原,對於以前的中原王朝來說是不現實的。
因為補給線太過長,連強如漢唐,也不過只能保持戰爭時期的補給線,長遠駐守的補給都很難維持。一旦朝廷實力稍有減弱,不說草原,就說在西域經營了幾代人的影響力,說沒有就沒有了。
但若是有錢有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就能真正做到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了。
道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