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跑路失敗(第1/2 頁)
唐初缺人口、缺糧食、最缺的是人才,為了能夠讓這個國家政府機構能執行下去,就要任用很多官員。 官員最起碼要識字,要讀過書。唐初以及唐初之前的朝代,能讀書的人,基本都是大家族,士族。 那些著名的作品,《尚書》、《禮記》這類的書,內容跟普通百姓沒有一毛關係,從這裡就看出書服務於誰。 先秦之前,只有宮廷的人才讀書識字。 《道德經》裡有這麼幾句話: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被後代很多君王認可。 這幾句話往好的方面說就是要百姓淳樸,這樣好治理管理。往不好的方向說就是要愚民,不給他們讀書認字,那樣才好忽悠。 從開始,這群人就沒打算讓普通百姓認字,自己有傘,就要別人淋雨,才顯得自己與眾不同超凡脫俗,一直處在別人敬仰的地位。 這種模式一直維持到科舉制度盛行才結束。 而從東漢盛行起來的世家,把這個模式加深,加強,加大,甚至加上一種崇拜,哪怕有些士族沒有族人做官,也把自己家族形象立起來,門第高貴! 普通人就算不窮,他們也沒有機會去讀書,因為根本沒有教育機構。 私塾,就是私人開設的學堂,學生給一些費用可以去讀,這種學堂雖然在孔子時期就有了,但是經過幾百上千年,也沒有盛行起來。 這樣說孔子雖然收點束脩,但是思想還是很超前。 私塾到李世民力推科舉制度,才開始盛行起來,普通人終於有機會讀書認字。 如果是窮人,那就根本沒有考慮讀書,窮得都吃不上飯了,哪裡還能去讀書? 窮得所有時間與體力都用在養家餬口的土地上,書又是什麼東西。 就算是在太平年代,日子過好一點,私塾多一丟丟,讀書人多了點,但是出了一個隋煬帝啊。 但是經過隋煬帝一波騷操作,把隋文帝留給他的家業敗個七七八八,普通識字的人也沒了七七八八。 到唐初,要依靠士族大家提供人才,他們人多地多錢多就算了,還幾乎壟斷了當官這條路。 科舉制度前,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裡選一個大中正,這個大中正必須為在朝廷任職官員,並且要德高望重。 普通百姓會認識這種人麼?不可能。 然後就有小中正,他們拿著一個表格,表格上將人才分為,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這個表,是各個大小中正填寫,把他們知道的有才華的人登記上。這就有重點了,他們知道的人的,他們知道的一定先是他們家人,他們親戚,他們朋友。 就這樣,大大小小計程車族抱成團,壟斷官場不成問題。 而且為了拔高自己,他們設定了很多東西,劃清楚自己與平民的區別,比如特權,比如教育。 隋煬帝應該也感覺到了九品中正制限制了他作為皇帝的權利,所以他設立進士科、廣開科舉之路,是選拔人才的一個創新。 制度是好多,好不然李世民以後也不會大力推廣。 但是隋煬帝自己就是個大殺器啊,開運河、打新羅,嗯,把人口從快上千萬戶,搞到還剩下二百多萬戶。 士族家大業大,有地有人有山頭有私兵,就算在隋煬帝時期,他們也能儲存一點家底。 普通人什麼都沒有,就一條命!就先丟了命。 大唐為了上位,打了一波又一波的仗,又損失一撥人,以及人才。 所以無論是李淵,還是李世民,他們都有種要依靠士族的感覺。 從聯姻到封官,也的確拉攏了一批,還有一批人欣賞他們父子,主動加入。但這些不是頂級的那波,頂級的那波,看不上他們。 如今這撥人來到長安,李淵不覺得他們是想通了,來加入自己。 李承乾也不覺得,畢竟這撥人眼睛朝上,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也用了不少功夫才把他們打到不鼻孔看人而已。 他早早派人探聽這群人的行程,守在長安城東門偷偷觀察一番,他對領頭的老人興趣很大,一看對方就是特別特別有威望的人。 他很期待李世民與這撥人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