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際”的虛空中,只要你“同於”就是!你看,老子大智慧的修法,也是轉正覺。“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前者是轉正覺,後者是轉心態。
轉正覺要轉到什麼時候?要轉到“無智亦無得”,“歸無所得”,轉到叫你“無緣”。佛陀叫你觀什麼?觀身無緣,無緣就是沒外邊嘛!大而無外了,沒有所攀緣的物件了。這樣觀,自然觀著觀著,無量把你得啦!切不可說你把無量得了。你把無量得了時,你還有得;無量把你得了,你就成了無量。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德比道低了一個層次,是不是?但這裡的“同於德者”,是指轉心態。如果不求“同於道”的無上正覺,無上智慧,只是修善得福,那就是低了一個層次。但真如不守自性,你種什麼,她給你長什麼;你發什麼心,你就得什麼果;同樣,你用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你用最高的修法,就得最高的境界,你用次一點的修法,就得次一點的境界。“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你發什麼心,用什麼方法修,你就達到那個層次的境界。
“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你以無上的修法修道,用直接契入道的方式修,直指心源,明徹本性,那你就同於道了。次一點的“同於德”。那麼“同於失”是啥意思?你無有業,或你有淨業;有善業,那當然就相對應“同於道”,或“同於德”。你有惡業,就是“同於失”,是不是?失了什麼?失了道和德。遠離道、德,就是失。失去的是與道相契,唯道是從,但道之體不變,真如隨緣不變,失去了道和德,得到了非道非德。做惡業必得惡報,你要噁心惡念,你要貪、瞋、痴、慢、疑,三惡道就把你得啦!而佛國淨土就把你失了,這就是“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
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境界哪裡來的?“唯心所造”嘛!是不是唯心所造?真如不守自性,你的心是什麼,你就得到什麼,是不是?所以,發不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把你樂而得之;發三惡道心,三惡道把你樂而得之。你咋辦?你發菩提心,誦楞嚴咒,妙湛總持把你樂而得之;你不念楞嚴咒,打瞌睡,瞌睡把你樂而得之;你聽大智慧聖者的話,智慧把你樂而得之;你不聽大智慧聖者的話,愚痴把你樂而得之。是不是?反正是真如不守自性,“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真如遇緣就變,“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講的這一段,最根本的是基於道隨緣變現的妙明屬性,萬事萬物都是道隨緣、循業而展現的,所以道非內外,我們和宇宙萬物都是道體的展現,我們自己就是道體,就是真如自性,不然怎麼“某者同於某,同於某者,某亦樂得之”?!這麼深的道理,信不信?佛陀講:“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根,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我們衡量一下,有多少是“利根”,能信嗎?!我們往昔不修道德,不修智慧,不轉正覺,沒有善根,所以今朝就缺乏信根。老子也講:“上士(利根)聞道,勤而行之;中士(善根)聞道,若存若亡;下士(業重)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所以,我們不遇聖者的指導,就無緣遇道、修道、悟道。為什麼?“信不足焉”!
信足不足?相信不相信?當惡資訊結構控制自己心的時候肯定不瞭解,不知道,不信任。老子講,你的信根不建立,你還信什麼?你能信嗎?這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人們不知道我們最大的不自由就是起心動念的不自由。不是你不信,而是你不得不“不信”,故“有不信焉”。噁心惡念重的人,你沒法進入高層次的境界嘛!同樣,你為什麼不轉正覺?“信不足焉”;轉而不徹,“有不信焉”,當然你就不能相信轉正覺還有奇妙的功用。不證不悟就不能入!
再看二十六章,“奈何萬乘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