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頁)
做的不會自在。可是,他什麼時候來找自己?十天、半個月?無?錯?小說 M。quleDU。cOM,還是一個月?實在是個未知數。
普泰和尚唸完經,開始打掃院子裡的積雪。
聽到院子裡刷刷掃地的聲音,華安安走出房間,見雪已經停了,滿天純白的雲朵,像綻放的棉花。院裡的雪,白晃晃的刺眼,一腳踩上去,能沒到腳踝上。他怯生生地向普泰道了早安,想接過普泰手裡的掃帚自己掃雪。
普泰微微一笑,說:“灶房牆角還有一把掃帚。”
灶房在後院,旁邊有一口井,靠牆有一棵月桂樹。寺廟的後門也開在這裡。
華安安取來掃帚,一邊掃一邊說:“這麼好的雪景,掃掉有點可惜了。”
普泰對華安安的印象非常好,笑著說:“現在不掃淨,太陽出來化成水,到了晚上又凍成冰,想掃也掃不成了。香客們來了,會滑倒的。”
兩人在院子裡清出一條道,一直把廟門外的空地也掃乾淨。
這時,馬修義拎著一個乾糧袋從村裡走過來,大聲向兩人打招呼,說:“王二家的給了一袋紅薯,足有十斤,咱們可以蒸紅薯吃了。”
華安安慢慢了解到,馬修義的塾館設在村頭的二郎廟裡,他和普泰兩個外鄉人,一個住廟,一個住寺,成天形影不離,村裡人都管他倆叫活神仙,過的日子是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馬修義的生活靠派飯,村裡有孩子在塾館唸書的,家家輪流管他一天的飯。二三十個學生,剛好一個月一迴圈。到了年底,村裡的大戶人家集資給他奉上束脩,一年十兩銀子。這點錢,剛剛夠他平時買些日用品和零花。村裡的老人看他生活清貧,平時也給他送些米麵油鹽和時鮮土產,他就拿到廟裡,和普泰和尚搭夥做飯吃。
普泰和尚的生活,全靠附近四五個村子的善男信女的供養。農忙時節,香客來的少,香火錢少的可憐,他經常飢一頓飽一頓,全靠馬修義從學生家裡多拿多佔來救濟。農閒時,遇上節日,香火旺盛,功德箱整天“叮叮噹噹”響個不停。普泰就請馬修義去城裡沽酒割肉,兩人關起門來打牙祭。當然,這得揹著香客們。
華安安一來,普泰碗裡的飯就少了半碗。不過,衝著馬修義的交情,普泰並不在意。他也喜歡華安安,因為華安安彬彬有禮,性格平順,既沒有年輕人的狂躁,也沒有一般書呆子的酸腐味。
華安安聽馬修義說,普泰俗名叫陶遜之,原本是山西晉城的富商,因為一場大火,燒盡了家業和幾位親人的性命,一時想不開,就出家做了和尚。他是享過榮華富貴,見過大世面的人,如今孤影枯燈,甘受貧困,是一位看破紅塵,徹底拋棄俗世羈絆的真佛徒。
華安安平白無故受到這兩位好心人的收留,心裡忐忑不安,言行就非常謹慎,生怕得罪了他兩個。他心中充滿感激,發誓要報答他二位。但是,自己落魄潦倒,自顧不暇,實在有心無力。因此,他就刻意勤快起來,每天幫助普泰跳水、打掃院子,不管粗活、累活都搶著幹,看老和尚越發喜歡自己,心裡才慢慢踏實下來。
這裡每天吃兩頓飯,早上九、十點一頓,下午三四點一頓。飯菜都是平常的農家飯,稀的多、乾的少。老和尚醃了一缸蘿蔔,兩頓飯都是蘿蔔、鹹菜,偶爾吃一回白菜。華安安每天晚上都飢腸轆轆,只好喝些熱水充飢。
吃完早飯,馬修義踩著鬆軟的雪,回塾館繼續給學生上課。普泰在佛堂裡,就著燭光翻閱經文。華安安無所事事,從後院溜出來,在院牆外堆了一個大雪人。這裡是老和尚的菜地,如今全被雪蓋住了。晚飯時間,他回到灶房,幫老和尚燒火。普泰拌了些麵疙瘩湯,又從缸裡撈出半根紅蘿蔔切成條,然後,兩人就在灶房等馬修義。馬修義從學生家回來,總會帶兩個窩窩頭,分給他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