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百四十五章:鹽帶來的巨大商機(第1/2 頁)
張巖在幹什麼呢?他終於覺察到了鹽課的問題,大明的鹽稅,竟然低的可憐,折算下來,每斤鹽上面,得到的稅銀只有二文錢。
而食鹽最終擺在老百姓飯碗前的價格,是三百文每斤,這能信?
“也就是說,朝廷,國庫每年收入的鹽課銀子,在一百萬兩到二百萬兩之間,我沒說錯吧?”
此刻在張巖面前的正是便宜岳父馬璁,也是馬璁給他點出了這個極其不可思議的地方。
“我在吏部待選的那些年,看到過一些資料,洪武年間的鹽課就是一百多萬兩,到了成化年間,還是不到二百萬兩,而這期間人口戶數增加了何止一倍,按照戶部前幾年的統計,弘治朝,已經有了六千萬丁口,這都是要吃鹽的。”
張巖呵呵,人口增長了,食鹽消耗增加了,鹽稅卻雷打不動,這不是在搞笑嗎!
這裡面產生的龐大利潤,鹽課,到哪去了?
張巖能想到的就是地方上的雁過拔毛,鹽商的暴利,除此之外沒有合理的解釋。
馬璁看張巖的表情就知道張巖猜到哪了,這也是他急忙過來的原因,鹽商和地方的利益太大,一個不好,這半個女婿半個兄弟可就要糟糕了。
“這都是從早年間積留的問題,好幾代人也都是這麼過來的,建昌候切不可逞強,撞一個頭破血流啊!”
張巖聽得出馬璁對自己的關心,但在他看來,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他只是被大明在鹽課上的稅收之少驚呆了而已。
他恍惚記得有什麼萬曆三大徵,就是從鹽課上加稅,結果搞的大明幾乎散架子一樣,那些既得利益者,太損了。
自己吞的銀子不吐,還繼續往老百姓身上層層加碼,老百姓再溫順也得被薅的支稜起來啊!
“不是我想跟誰過不去,而是他們對我的生產能力一無所知,岳父且看那邊。”
張巖伸手讓馬璁去看即將堆鹽的曬場,“可知道曬鹽一次需要多少天?”
馬璁愣了一下,按照他的理解,“半個月?”
“好的時候,三天,天氣條件差一些的話,四五天,這還是在兩淮,如果去了南海,絕對可以兩天收穫一次,前提是弄好制滷,半成品跟得上。”
馬璁難以置信,三到五天就可以收鹽,還是小山那麼多的鹽,這比煮鹽方便快捷多了。
“像這樣的曬場,我打算從兩淮一直修到南海,保守估計,一年理想的產量,能達到十億斤,年頭過的越多,產量還有可能提高,幾年之後,可能產鹽就是二十億斤,大明的人,吃的鹽我一個人就能承包了。”
馬璁震撼的嘴巴合不上,這要是真的,等於直接另起爐灶開闢了新的鹽政體系,而現有的煮海灶戶,將不堪一擊。
張巖又把他的那一套市場理論說給馬璁聽,什麼擾亂市場秩序,欺行霸市,短時間摧毀大明的食鹽供給流程等等,把馬璁聽的渾身直哆嗦。
但是張巖提到的,很新奇的生產稅把馬璁吸引了。
張巖覺得按照百姓人頭收鹽稅,漏洞太大了,不如把稅直接加在食鹽這個產品上,不管你是不是人,只要你吃鹽,那你買鹽的時候就得交稅。
俗話說得好,無利不起早,張巖意識到了這裡面巨大的利益後,腦海裡冒出了類似海關的關稅想法,他把鹽課壟斷了,對大明包稅,現在大明一年鹽課銀子不到二百萬,行,我直接給三百萬兩,四百萬兩,把這方面合法化,然後換他來收稅。
最不樂觀的估計,刨除給大明國庫的,張巖一年最少也能獲得幾百萬兩銀子。
哪來的?是從地方,鹽商手裡釋放出來的,讓鹽課稅銀回到合理的區間,又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那隻能犧牲這些既得利益者了。
這可是涉及到一年幾百萬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