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想造船,先從永樂大典開始(第1/2 頁)
沈瓊蓮久在宮中,能接觸到皇家史料,對鄭和下西洋也不陌生。
她沒想到自家夫君竟然要造船,眉頭微蹙道:“永樂之後,朝廷的旨意是片帆不得入海,是為海禁,夫君此舉,大大的不妥啊!”
張巖嘁了一聲,滿臉不屑。
“制定這個政策的就是腦殘,海禁,禁止的是發展的機會,我別的不知道,如果能弄到番薯種植起來,是可以讓所謂的康乾盛世提前幾百年出現,能養活億萬人口呢!”
“番薯?康乾盛世?”沈瓊蓮聽了個迷糊。
張巖知道自己說的又超前了,輕輕拍打著沈瓊蓮光華的玉背。
“我的意思是說,開海才是大明唯一的出路,這一步如果走出去,天下都將為之大不同,也可能天下大同啊!”
沈瓊蓮見張巖說這番話的時候,臉上的神情特別異樣,似乎對造船,開海為之神往,便把話題又轉回來。
“我小的時候,看到過金陵城的造船廠,聽老一輩的人說,鄭和寶船建造使用的是鐵力木,荔枝木,柚木等木材,為了造船,導致這些木材被砍伐一空,夫君又是從哪買到的木材呢?”
“鐵力木還真沒有了,不過除了荔枝木和柚木之外,松木,杉木也可以,這類木材,山海關外多的很,恰好那裡是大明版圖之內,我已經拜託五軍都督府,還有邊境的富商幫忙打聽,據說幾十米高,幾個人合抱的巨木,不罕見,就是買完之後運輸困難,花費的銀兩比較多。”
松杉木材造的船肯定不如鐵力木,荔枝木抗撞擊和風浪,可後面兩種木材都被鄭和給弄斷層了,再成長起來得幾百年吧!
沈瓊蓮又說道:“至於鄭和寶船的圖紙,我記得皇家有收藏,即便京城沒有,金陵那邊肯定有遺留,夫君不妨向工部打聽一二。”
張巖大喜,“真的留存了下來嗎?”
張巖上輩子聽說過,為了旅遊什麼的,南方還仿造過鄭和寶船,可惜始終達不到史書上記載的尺寸。
也就是長一百六十米,寬六十米,這看起來就跟小型航母差不多了,後世都很蒙圈,不知道大明初年是怎麼造出這等寶船的。
如果真的有圖紙,張巖想想都覺得爽歪歪。
那意味著他將造出這個時代的航母尺寸的海船,絕對所向披靡,在大航海時代讓大明始終屹立在世界之巔。
想到就做,張巖第二天就進宮去找皇帝姐夫,想查閱皇家典籍,尋找鄭和寶船的資料,圖紙。
不過這涉及到海禁一事,朱佑樘對海禁是持支援態度的,所以張巖就打著檢視永樂大典,準備翻印的由頭。
朱佑樘一聽,張巖居然要翻印永樂大典,這可不是小工程,耗費巨大。
因為想要達到比較有質量的刊印效果,只能用雕版印刷,現在活字印刷弄出來的成品,質量很難讓人看的入眼。
“建昌候,你可知道,為了編纂永樂大典,就耗費了十幾年時間,一代文人為此皓首窮經,而想要將其刊印傳世,不光得人力眾多,銀兩的耗費也是天文數字。”
張巖起初只是拿來當藉口的,朱佑樘這一說他想起來。
後世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這一部永樂大典散失了很多。
如果多多印刷,令其傳世,也算是一大功德,為華夏璀璨文化做了貢獻。
“姐夫,此事花費再多,我也願意做,只是需要有人配合,特別是朝廷,因為要用到很多匠戶。”
朱佑樘沉吟一聲,“建昌候有此心,我當然贊同,這樣吧!讓禮部和工部抽調一些人手,再給你三千匠戶的使用之權,若是能做成此事,姐夫我也跟著沾光呢!”
有了朱佑樘的支援,張巖就叫上了劉瑾等太監,在皇家藏書的地方尋找寶船圖紙,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