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第1/2 頁)
今次提筆,有些斷斷續續,幾次不能自持,無法繼續下去,情緒的坍塌強制調整。那些過去多年仍歷歷在目的日子,喜悲共存。像刻印在心尖的刺,一碰就疼得心顫,那些你曾經以為已無動於衷的過往,生生又把心頭那道口子慢慢撕裂……人生的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得與失之間兜兜轉轉。上車下車,有人錯過了站,有人買錯了票,有人坐過了站……所謂情,親情、愛情、友情,讓人坍塌的一切,不過就是腳下那被蛀蟲蛀鏤空了的基腳……懂你的你就是人間四月天,不懂你的你就是路邊攤。
睿這頭陣一打,雖說還是與父母同住,但婚後的小日子過得是悠哉悠哉,大家都有些穩不住了,幸福的分享是有著群體性無極限放大的趨勢,大家嘴上不說,心裡卻都有些熱浪滾滾、蠢蠢欲動了。我眼裡新婚標誌著幸福和自由,愛與被愛的光芒。一個自己的小家,過著自己的小日子,菜米油鹽醬醋茶,平凡而美好。相親相愛、相濡以沫,三兩好友、採菊東籬、平靜悠然。忽然好像有些記叉了,最先走進這些溫馨裡的應該是雲……唉,反正就他倆的一個吧。一時間結婚的浪潮在我們這一群裡此起彼伏的,好不歡暢……這一年裡,除了兵、波和權,睿、雲、飛、我們都走進了憧憬的家庭生活。
俊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優越,父親早逝,母親沒多久又重找了老伴,帶著俊住進了老伴的家裡,雖說俊那時已經成年,三位兄長也已經成家立業了,但畢竟兄弟四個,繼父家也還有一個成年未婚的兒子,家庭的壓力不言而喻,那時的國企正處於滑坡期,工廠效益也不是很理想,職工們大多都處於吃不飽也餓不死的尷尬狀態。九十年代初期以前,廠裡職工的住房還是原來的分配住房為主,九十年代中期以後,除了建國初期五六十年代就建的平房不需購買外,樓房大多以按原住房直接政策購買,一套兩居室當時所有的優惠政策套條件後,差不多四五千左右,在一月工資就兩三百的當時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俊家老房子在茄子嶺的最頂上,茂家那個水庫山腳,從上下看是半山腰,從家裡看即是山腳也是山頂。茄子嶺的平房一層連著一層,密集零散又有條不紊,青磚碧瓦,春秋季家家戶戶有太陽的天氣,一家家的都把被褥晾曬在坪裡,坐在坪裡曬著太陽。故土篇裡那個我兒時那個幾家共一家天井(共用一個露天的水龍頭和過道)的那個房子,背對著背的兩棟房子就一個天井的距離,誰家做什麼飯菜,不用看,順著飄出來的油煙香味就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俊家老屋就在我出生的地方正對面,後來我神奇的發現,兜兜轉轉,我卻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俊家老屋有兩套房子,但不在一起,相隔不遠,二十米的距離左右,一套主房(一間半的直通房加天井一間單獨的廚房),本是父母居住,母親再婚搬出去騰了出來給俊的小哥哥‘衛’做了婚房。另一套類似現在城市裡的單間,一間大房加廚房的那種,然後幾家共用天井的都把天井分割以後自建搭了廚房,變成了一間半的單套。廠裡所有老式平房區室內都沒有廁所,不像現在的房子,家家戶戶都有獨立的衛生間,即方便也衛生。平房區的廁所是這一片區域的住戶共用,且蹲位也不多,後面一個大大的化糞池,家有大大小小菜園子的,都用這天然的肥料肥地,這種出來的菜嫩又香,正經八百的無害蔬菜。
俊的父(繼)母正式登門定禮之前,我爸媽並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沒有過多的干預,沒有過多語重心長的跟我深聊,譬如男方的家庭、彩禮、房子等等……只是輕言:“婚姻大事,自己要想清楚了,一輩子是自己的事,我們也不能陪你一輩子。成家了就有責任了,就不是小孩子了。”“我知道”。我想,那是因為他們瞭解我、懂我、更多的是愛我,他們懂我的倔強、要強、感性、敏感、脆弱和驕傲,知道我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我的快樂才是他們最好的禮物。俊和父母到家我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