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部分(第2/5 頁)
人行為……
是不是個人行為誰也說不清楚,或許只有內部人士才真正明白。
杜克卻知道,太平洋對岸的國產影片能用這些手段,不代表華納兄弟和《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也能用,其實這些手段以及大剪刀的調查乃至聊勝於無的處罰都很正常,任何地區和市場都會有本地保護,就連號稱最為開放的北美也不例外。
在明知本地保護存在的情況下,還硬要拿腦袋往上面撞,那純粹是自己找死。
確實,按照華納大中華區傳過來的資料看,太平洋對岸的國產電影買票房已經非常瘋狂了。
甚至,有著名導演都這麼說過:“現在有首日不買5000萬以上票房一天能過億的國產電影嗎?”(未完待續。)
ps: 求月票和推薦票!
第九百三十四章 獨家訊息
事實上,在太平洋對岸的行業內部,“買票房”已經不是一個秘密。
參與“包場”和“刷票房”的,不只是片方,影院、廣告合作方和直接賣出電影票的電商,都可能插手其中,分一杯羹。
票房“注水”早已成為電影宣傳慣用伎倆,造假最嚴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數字平均“注水”率達百分之五十以上,目的是“誘騙”觀眾走進影院,從高報票房到票房升高,被不少太平洋對岸的發行公司認為是顛撲不破的“公理”。
大小影片票房“放衛星”成風,令人難辨真偽,而發行方敢於放開膽子鼓吹票房,是因為電影票房的交稅、分賬並不以此為標準,而是另有一套官方資料。
吹牛不交稅,也不會遭到任何處罰措施,促使發行方大膽虛報票房。
片方用一定的金錢買到相當多場次,首先能獲得很高的票房基數,對外報票房時能拿出優秀成績,並且憑藉宣傳來吸引相當多的路人觀眾;二能搶佔排片,這意味著,同檔期上映的其他電影,已經被排擠出局。
發行方從自己的長遠利益出發,為了成為一線的發行公司,也會做高票房,發行公司大多還是上市公司,還能對股價的提升起積極作用,而對於影院來說,省下放映成本,不用擔心沒有觀眾就能直接獲得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電影的投資方和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比如創造某個捉妖神話票房奇蹟的電影公司——同時還擁有院線資源,相當於做到了製片、發行、放映一體化,本質上則是一種自產自銷和行業壟斷。
曾經最後一年的時候,一位業內人士對杜克透露過,影片的合作方有時候也會主動大量包場。贈送給自己的客戶,比如《富春山居圖》的時候是奧迪每天包了300場,然後一天30萬到50萬,硬是把那片給撐過了3億。
還有xxx音樂天王代言的通訊商也給他主演的一部電影包了千萬的場子,與電影合作的廣告商包場請人看電影,其實也是在為自己與電影有關的產品做廣告。
在電商興起後。行業裡也出現了電商包場這種新形式,對於市場前景好的大片,電商都希望談下獨家合作,往往會豪擲幾千萬事先包場,用於保證電影的排片量,然後再以低價賣給觀眾。
“低價策略”能夠培養電商的使用者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電商也能擴大自己的渠道、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當然,杜克很清楚。這樣的情況絕不是太平洋對岸市場的個例,北美電影市場同樣存在這種現象,資本在利益面前能用出的商業手段可謂無所不容,如同所有的商業圈一樣,電影圈根本不是白花花的良善之地。
但不同的是,北美的監管相對較為嚴苛,而這邊無論是電影市場還是監管措施,都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
太平洋對岸的市場買票房發展到如今的地位。與監管的缺失不無關係,對於虛報的單位。暫時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