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第1/2 頁)
徐衛不確定這個王彥,是否就是歷史上那位。略一思索,搖頭道:「不必,我親自去見。」說罷,匆匆出門,剛一下樓便瞧見日前所遇那漢子立在櫃檯之前。上前敘禮已畢,徐衛也不客套,直接邀請他一同出城。王彥也是個爽利之人,並不推託。二人並肩而騎,出了東京城,便望見外頭那不見邊際的軍營。越往外走,越是嘈雜,那各種勤王之師雲集東京,沒有統一指揮,日日生事,鬧得不可開交。
徐衛一路上見士卒毫無紀律,尋釁鬥毆隨處可見,甚至欺凌百姓,搶奪財物,哪像保家衛國的樣子?心裡正感嘆著,身邊王彥憤然道:「官軍殘敗如此,怎能上陣殺敵?若女真人不來便罷,一旦兵至,就憑這等草包,怕是望風而逃!」
徐衛苦笑一聲,並不回應,繼續前行。問起王彥情況,得知其為上黨人,年輕時曾入東京謀職,隸屬於「弓馬子弟所」。後來得到官家親自測試,任命為清河縣尉。曾跟隨種師道兩次入夏作戰,立有軍功。後因家中變故,棄職返鄉。近來聞聽金軍南侵,朝廷召師勤師,遂棄家來京。不料朝中大臣多數隨太上皇南逃江淮,他遍尋各衙,也不得回應。
徐衛正聽著,忽見一處軍營裡,士卒正忙碌地收拾行裝,拆除營帳。又見數將並騎而出,為首一人,正是知濟南府張叔夜!聽李貫說,張知府率軍從山東趕來勤王,入京後,被拜為簽書樞密院事。他奉自己的軍令前來東京面見何太尉,若不是張步夜相助,幾乎進不了城。
正欲上前詢問,張叔夜卻已經看到徐衛,打馬過來,語未出口先嘆一聲。心中一動,徐衛問道:「大人這是……」
張叔夜無言以對,沉默片刻,對徐衛道:「隨我來。」言畢,催馬就向西行。徐衛跟王彥打了聲招呼,隨即跟上前去。兩人奔出一箭之地,同下馬來。
「剛剛收到朝廷詔命,任我為鄧州知州,兼鄧州南道兵馬都總管。並限期到任,否則重辦!所部兵馬,也劃歸姚平仲。」張叔夜語氣沉重地說道。
徐衛一驚,張叔夜帶兵進京勤王,是有功勞的,再加上又是軍中宿將,應該加以重用才是,怎麼反而將他貶為區區知州?甚至收了他的兵權?
「徐九,時局多變,女真人雖然北撤,但我料想其必再復來。朝中局勢也是渾濁不堪,你要小心行事。切記,切記。」張叔夜對這個後輩還是非常看重的,再三囑咐道。
徐衛應下,張叔夜伸出手來按著他肩膀,嘴唇一動,想說什麼。可終究還是沒有說出來,唯有數聲長嘆,頻頻搖頭。局面到了這個地步,有心報國,無力迴天吶。
徐衛本想安慰這位老人幾句,卻不知語從何起。張叔夜忽地一笑,拍著他肩膀說道:「我到底沒有看錯人,你率領殘軍,卻能堅守黃河浮橋,使女真人難以逾越雷池。徐九啊,好好幹,我們這些老將已經不堪大用,抗敵衛國的重擔,就落在你們年輕一輩的肩上了。」
聽到這話,徐衛突然想明白了。不是老將們不堪大用,而是大位易主,新君要整肅文武官員。張叔夜雖然有功,但他是趙佶的老臣,又不像種師道那樣威名赫赫,趙桓決不會重用。
「卑職謹記大人教誨。」徐衛正色道。
張叔夜投之以讚許的目光,此次金軍南侵,果如徐衛之前所料。有洞察敵情之先機,又有率部死戰之果敢,假以時日,此子必為中興之將!
又說一陣,張叔夜才告辭赴鄧州上任。徐衛目送這位忠心為國的老將離去後,陷入沉思之中。朝廷既然開始著手整頓勤王之師,那就說明朝堂上必然已經形成了決議!但是戰是和,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不管戰和,以自己目前的實力和地位,都說不上話,必須儘快擴充。朝廷既然動手整頓防務,自己身為「兩河忠義巡社巡檢使」又兼著「大名靖綏鄉勇營指揮使」,那靖綏營估計隨後也會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