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上工去(第1/2 頁)
船上已經清理得很乾淨,船上的倉板也被大娘姨洗了,靠在船舷上曬著。
“這是船艙的鎖和鑰匙,你平時出進船艙的時候,都要關著門、鎖好了,這樣東西就不怕偷。”
儘管船邊岸上就是餐廳、灶房,老闆娘幾乎整天在房子裡,但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這垃圾碼頭都是年紀大的人,萬一來個小偷,輕手輕腳的,被偷了,受損失的還不是船上生活的人,這些人都是靠自己辛苦才賺了那麼多錢,誰都不容易。
因此,住在船上的,防水、防小偷是同等重要的。
“這些飯盆、臉盆、腳盆什麼的,我就留給你了,洗一洗,用開水泡一泡,還能用。
這些是針線、剪刀,平時縫縫補補用得著的,也給你留著。
這個是手指套,碼頭髮的是紗線手套,這個不管用,碰到潮的垃圾,還是要暈溼手指,這個味道很難洗掉的,你先把這手指套戴著,再戴上手套,這樣多隔了一層,半天下來,手還是乾的,洗過後,基本沒什麼味道。
這手指套還有這麼一盒,平時省著點用,沒有破的洗一下,這裡肥皂是不怕用的,多的是,洗乾淨晾一天,第二天又能用了。
用完的話,跟文濤說一聲,他有個朋友就生產這個的,能給你搞來不少。
雨鞋什麼的也都留給你。
還有這個頭套,平時也戴上,這樣頭髮上不容易有味道。
……”
周迎春聽得感慨,大娘姨真的很愛自己。
這一刻周迎春也下了決心,大娘姨就兩個兒子,沒有女兒,她當自己親生女兒來看,那以後就換自己來孝敬她。
中飯馮金根夫婦特意多燒了兩個菜,一方面是送送親家母費春英,當然,另一方面就是歡迎周迎春的加入。
大家擠坐在一張八仙桌上,12個人滿滿當當,周迎春也對所有人有了個清楚的認識:老闆夫婦馮金根、魏雪媛,周迎春稱伯父、伯母;自己大娘姨和大姨夫;馮金根的親家(兒子的老丈人丈母孃)姓趙,周迎春稱趙伯父趙伯母;魏雪媛妹子妹夫,周迎春稱朱伯父朱伯母;還有一對夫妻,姓俞,周迎春稱俞伯父俞伯母;最後一位是年紀四十左右的婦女,單獨一個人,據說晚上和兒子住在一起,白天來這裡上班,周迎春稱呼其為陸姐。加上週迎春,一共12人。
年紀偏大,都是農村過來的,其中絕大多數人周迎春以前都認識,今天算是正式加入其中了。
因為晚上收工比較早,吃過飯歇了歇,大家就去上工了。
大娘姨也告別了大家,在大姨夫的不捨相送下,回家去了。
周迎春跟著一起送大娘姨,本來想下午乾脆不上班了,就直接送到大娘姨家,哪知道就走到垃圾碼頭橋堍上,大娘姨拉開一輛小轎車就上去了,原來家裡大表哥派人來接老孃了。
船已經給了周迎春,大姨夫晚上就睡在吃飯那間屋裡,將就幾晚,等老闆招到人,就會回家。
垃圾碼頭解放前就存在,那時候汽車少,人們的生活垃圾也不多,城市也不大,就搞了幾個垃圾收集點,因為這個點在望星橋堍,附近居民習慣稱為垃圾碼頭。
現在市政建設發展得很快,有些收集點已經撤銷了,但還殘留了幾個,這裡便是其中一個。
馮金根十幾年前,機緣巧合,承包了這個碼頭,跟附近的醫院、學校、機關單位等關係處得都挺好,當然,街道里肯定也有人幫他說話的。
一般的垃圾集中處置地,政!府是要貼不少費用的,廠房、裝置外,人員工資也是筆很大的開銷。
這個垃圾碼頭,什麼都不用政!府花費,每年還有一筆承包費用,因此,政!府也是,能拖就拖。
就這麼地一直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