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姓孫的英俊男人(第1/2 頁)
半晌,畢自嚴語帶嘆息,一臉懇切地道。 “禮卿兄之言,愚弟足感肺腑。 只是我自幼就有一股迂闊之氣,愛計較個是非對錯出來。 讀聖賢書,宦海數十載,也算是有了歷練。 卻是每每遇事沒有定性,於脾性上沒有絲毫長進。 怕是我這臭脾氣,一輩子也改不過來了。 今日口出狂言,悖逆君上,原是抱著免冠帶而去,午門受廷杖的打算。 不想今日全身而退。 幸陛下英明,不以為忤,還對臣之講話頗有讚許。 我淤積於胸多年的塊壘,才趁此時不吐不快。 士大夫遇英主,當毫無保留,盡抒心中所想,以解君王疑難。 那還管什麼自家性命安危? 再說,大明現在什麼光景? 咱倆誰還看不出來,已經爛包到底了。 好不容易等到一位靠譜的英主。 這時候,我等再畏首畏尾,踟躕不前,就不是一個忠臣為官之道了。 愚弟我已經是垂垂老矣,此時只為不留遺憾。 禮卿兄願意重返朝堂,再次督師登萊遼南,籠住毛文龍這個快要脫韁的野馬。 不也是和愚弟一樣的想法。 得遇明主,心中竊喜不已,礙於禮儀,不能表露於外。 只為了平心中一股不平之氣,何惜此身嗎?” 這回倒是輪到袁可立啞口無言了。 道理似乎就是這個道理,他之所想,畢自嚴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兩人嘆一口氣,相視而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袁可立也慶幸戶部尚書是畢自嚴。 俗話說的好,朝中有人好辦事。 有了畢自嚴,起碼在軍餉糧草上,自己的登萊水師和毛文龍的東江兵是高枕無憂的。 畢自嚴拖欠弟弟畢自肅的軍餉,是情非得已,如今有皇上重點關注,軍餉一事不至於太難辦。 而且登萊遼南都是沿海地區,皇上只要允諾他就地自籌軍餉,他來錢的路數還是很多的。 聽說毛文龍走私生意,就乾的很不錯,待老夫回到任上,好好幫他規整一下才是。 袁可立的思緒已經飄到了千里之外。 “其實禮卿兄,愚弟今日還有一本折送要送與皇上。 後來想想事多嚼不爛,今天的事已經夠多了,也就沒送上去。” “何事?” “戶部另一大開支。 京營糧餉。” 袁可立有點麻木了。 這老弟幸虧沒說,不然今天說什麼,都要在宮中陪著皇上吃飯了。 “景會賢弟這次做得對,愚兄深表贊同。 京營糧餉事關重大,牽涉到那些超品勳親,愚兄建議賢弟一定要慎之又慎。 沒有完全把握,不要具本上奏。” “此事愚弟明白,勳親大都在兩京,手握兵權,不比那些遠離兩京,養豬一樣的宗室親王……” “景會賢弟,慎言慎行!”袁可立對畢自嚴突然疾言厲色。 畢自嚴也知道自己說禿嚕嘴了,趕緊閉嘴不言。 一些話皇上能說,做臣子的卻說不得,說了就是滅門的罪過。 兩人一路無話,相攜走下丹犀月臺。 在漢白玉鋪就的甬道上,兩人看到了不遠處,一個做平民百姓打扮的男人。 只見月臺上一個穿夾襖,裡面是一身寶藍直綴的男人,正在彎腰觀察著銅龜銅鶴。 很明顯他在殿外等待皇上接見。 男人儀表堂堂,器宇不凡,一看就是為官之人,年齡也不大,頂多三十出頭。 只是男人為何不穿官服,畢自嚴升起好奇心,招來領路的小太監,指著英俊男人問道。 “小公公,那位是誰啊? 為何不穿官服?看著如此面生……” 小太監順著畢自嚴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眼就看見了英俊男人。 小太監笑著回答道。 “畢大人,小的只知道他姓孫,是山西人,和袁大人一樣都是皇帝特意請來的。 至於沒穿官服,想是應該是白身吧。” 袁可立和畢自嚴相視一眼,皇上相中的白身,肯定也有才華。 只是一個白身還是山西人,皇上是從哪裡知道的。 想了一會,兩人不得要領,再加上離得遠,又不是老相識,也就不再糾結。 他日若能同朝為官,自能有緣再見這個英俊男人。 兩人來到了乾清門前的天街,那裡早有兩架肩輿候著。 託了袁可立的光,畢自嚴也能在紫禁城內坐肩輿,以前可是沒有這樣的待遇。 …… 魏翠二人,拖後一